次韻德美碧感舊之什且約胡廣仲伯逢季丘來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次韻德美碧感舊之什且約胡廣仲伯逢季丘來會》是南宋著名教育家張栻作品之一。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市)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1],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
“ |
相逢傾蓋地,回首嘆川上。 士窮不足怪,但喜氣愈王。 凜然歲寒姿,儒林有龍象。 棲遲似隱君,矍鑠真詩將。 惟應一彈指,欲了四大藏。 舊羽想冰消,豈復留余恙。 新篇更紆餘,和氣興醖釀。 卻思東魯游,幾載南陽葬。 風霜摧宰木,日月隨過浪。 豈期經世心,晚歲成獨往。 蕭然屋半欹,使我懷抱愴。 獨有千載傳,此事可憑仗。 細觀宇宙間,何得復何喪。 尚期浮雲開,衡岳來見狀。 秋壑采蘭蓀,霜林收栗橡。 曉看日浮空,夜賞雪侵帳。 更憐二三友,前山屹相望。 文會儻來尋,勝踐天所相。 妙理須細論,長歌卻雄放。 褰裳請勿疑,當仁應不讓。 |
” |
— [南宋]張栻 |
人物評價
張栻理學上承二程,推崇周敦頤《太極圖說》,以"太極"為萬物本原,主張格物致知,知行互發。在知行關係上他認為"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行有始終,必自始以及終。""蓋致知以達其行,而行精其知"(《論語解·序》)。曾創建善化(今長沙)城南書院,主持嶽麓書院[2],並先後在寧鄉道山、衡山南軒、湘潭碧泉等書院聚徒講學,聲名極一時之盛。其弟子胡大時、彭龜年、吳獵、游九功、游九言,皆為湖湘學派之巨子。政治上誓不與秦檜為伍,力主抗金,學術上雖承二程,但有別於程朱而又異於陸學。
在張栻的影響下,湖湘弟子把重視"經濟之學"作為"踐履"的重要標準。他在嶽麓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弟子,成為湖湘學派的中堅力量。李肖聃《湘學略》說:"南軒進學於嶽麓,傳道於二江(靜江和江陵),湘蜀門徒之盛,一時無兩"。門生們的學術和政治活動使湖湘學派更加流光溢彩。
視頻
次韻德美碧感舊之什且約胡廣仲伯逢季丘來會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精品】二程理學微探,道客巴巴,2014-07-30
- ↑ 長沙嶽麓書院——中國千年學府,古建家園,2019-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