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內斯特·海明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內斯特•海明威
歐內斯特•海明威1.jpg
出生 1899年7月21日
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
逝世 1961年7月2日
國籍 美國
別名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職業 記者
知名於 <老人與海>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英文: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記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海明威的一生感情錯綜複雜,先後結過四次婚,是美國「迷失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對人生,世界,社會都表現出了迷茫和彷徨。

人物簡述

1939年至1960年期間,海明威在古巴定居,並稱自己為「普通的古巴人」。在這段期間海明威寫下了聞名於世的代表作<老人與海> 。古巴革命勝利以後,海明威曾與古巴革命的領導人菲德爾•卡斯特羅會面。在2002年11月11日時,卡斯特羅親自出席了海明威故居博物館的落成儀式。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榮獲數個不同的獎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1953年,以《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1954年,《老人與海》又使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辭世之後,美國現代圖書館在2001年所評出的「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他的兩部作品《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名列其中。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着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他的很多作品現在仍舊是極具權威性的著作。

家族介紹

海明威的父親名為克拉倫斯•埃德蒙茲•海明威(Clarence Edmonds Hemingway),曾畢業於奧柏林大學,畢業後當了一名內科醫生。克拉倫斯的父親是內戰時期的老兵安森•海明威,安森後來一直在芝加哥經營興隆的房地產生意。克拉倫斯是一個狂熱的硬幣收集家與集郵家,亦會收集坡塔瓦圖密印第安人的箭頭。他也是業餘的標本家,會剝製小動物和鳥類,同時也收集蛇類,他把這些蛇類放在密封的玻璃罐子中,用酒精保存。 他與海明威的母親格雷斯•霍爾•海明威(Grace Hall Hemingway)在高中時代初次相遇。她是個聲線美妙的女低音,她的母親與老師們都曾鼓勵她從事正統歌劇事業。她高中畢業之後,有5年的時間從事音樂 教學、語言與聲音訓練的工作,但是她有眼疾,因為她7歲時害過一次猩紅熱。後來她的眼睛依舊對強光非常敏感,因此頭部常有神經痛。在她23歲那年的冬天,她在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初次登台表演歌劇,但是她的眼睛受不了台上燈光的照射,於是跟父親在同年夏天出國,回來之後,1896年10月1日與年輕的克拉倫斯•海明威醫生結婚。

著名作品

  • 《49個故事》

1938年,海明威所作的49個故事加上他唯一一部完整的劇本《第五縱隊》出版成《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海明威的目的是,如他在該書的前言所說,要多寫作。這本書中的很多故事都能在其它書包括《在我們的時代里》、《沒有女人的男人》、《勝者一無所獲》和《乞力馬扎羅的雪》中找到。

在這本書中,雖然很多故事都很短,但是在它們之中卻也有很多頗著名的,而其中的《殺人者》(The Killers)就是很著名的一個短篇小說。 《戰地鐘聲》

1939年春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戰勝了共和軍,結束了西班牙內戰。佛朗哥法西斯分子奪去了海明威的家,在1940年,海明威因離婚而失去了他在基韋斯特心愛的家。離婚數星期後,海明威娶了他在西班牙四年的同伴馬莎•蓋爾霍恩,是為其第三任妻子。1940年,海明威出版了小說《戰地鐘聲》。 該書1939年寫於古巴及基韋斯特,並於1940年7月寫畢。這部長篇小說以西班牙內戰作為背景,敘述一個名叫約丹(Robert Jordan)的美國人在共和軍一方與西班牙士兵戰鬥的故事。故事素材主要是來自海明威在西班牙的經歷及戰爭報導。這是他最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書名源自約翰•唐尼的《沉思第十七篇》

寫作風格

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惜墨如金且較描淡寫而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受在《堪城星報》作記者時的影響,後來整輩子的寫作都是沿用在星報工作時用的寫作風格:「句子要寫得簡潔,文章開首之段落要短,用強有力的的字眼,思想要正面。」 1925年,海明威的短篇故事系列《在我們的時代里》出版,大大震動美國文壇,一再向他說明他這種惜墨如金的寫作風格是為美國文壇所接受的。

對于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格楚特斯坦在《艾麗斯•B•托克勒斯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Alice B. Toklas)指出「海明威的寫作風格是學自格楚特斯坦自己及舍伍德•安德森」。旅美學者夏志清亦有評論過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他認為海明威的文章具記者風格,「一清如水,多讀沒有餘味」。

海明威簡潔、直接的寫作風格亦是影響後世作者最大的地方。他很少用裝飾性的字眼,而是以簡明的句子講訴一些人在生活上所表現出的勇氣、力量和尊嚴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有《戰地春夢》、《戰地鐘聲》及《老人與海》。1940年《戰地鐘聲》出版。它是一部描述西班牙內戰的作品,海明威表達了佛朗哥極權統治不但影響西班牙人,也影響其它國家的人。那個時期,歐美國家很多左傾藝術家和知識分子,都表態反對極權統治。該書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寫滿懷理想的美國青年約丹(Robert Jordan)志願參戰,逃亡時因受傷而被遺棄在後方,於是獨自與敵人火併,最後以自殺了結此生的悲劇。故事情節複雜,人物刻劃生動。曾拍攝成電影。但是夏志清指出晚年的海明威寫來寫去還是這個筆調,甚至是自我嘲諷。

獎項榮譽

在海明威生前,他曾獲得以下獎項: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獲得銀制勇敢勳章(medaglia d'argento)
  • 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非官方的軍事通訊記者而在1947年獲得銅星勳章(Bronze Star Medal)
  • 1953年憑《老人與海》獲得普立茲獎
  • 1953年憑《老人與海》及一生的文學成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作品介紹

小說

1925年:《春潮》(The Torrents of Spring)

1926年:《香港: 太陽照樣升起》《台灣: 太陽依舊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

1937年:《雖有猶無》(To Have and Have Not)

1940年:《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50年:《渡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1952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970年:《島之戀》(Islands in the Stream)

1985年:《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1999年:《初見即真》(True At First Light)

2005年:《乞力馬扎羅下》(Under Kilimanjaro)

非小說

1932年:《午後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

1935年:《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

1962年:《Hemingway, The Wild Years》

1964年:《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

1967年:《By-Line: Ernest Hemingway》

1970年:《Ernest Hemingway: Cub Reporter》

1981年:《Ernest Hemingway Selected Letters 1917-1961》

1985年:《危險夏日》(The Dangerous Summer)

1985年:《Dateline: Toronto》

短篇小說集

1923年:《三個故事和十首詩》(Three Stories and Ten Poems)

1925年:《雨中的貓》(Cat in the Rain)

1925年:《在我們的時代里》(In Our Time)

1927年:《沒有女人的男人》(Men Without Women)

1932年:《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1933年:《勝者一無所獲》(Winner Take Nothing)

1938年:《第五縱隊與49個故事》(The Fifth Column and the First Forty-Nine Stories)

1972年:《尼克•亞當斯故事集》(The Nick Adams Stories)

1987年:《海明威短篇故事全集》(The Complet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

1995年:《海明威故事選集》(Everyman's Library: The Collected Stories

被拍成電影的作

1932年:《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由加里•庫珀(Gary Cooper)主演

1943年:《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由加里•庫珀和英格麗•褒曼主演

1944年:《雖有猶無》(To Have and Have Not),由亨弗萊•鮑嘉勞倫•白考爾(Lauren Bacall)主演

1946年:《殺人者》(The Killers),由巴特-蘭卡斯特(Burt Lancaster)主演

1952年:《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由葛雷哥萊•畢克主演

1957年:《戰地春夢》(A Farewell to Arms),由洛•賀遜(Rock Hudson)主演

1957年:《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由泰隆•鮑華(Tyrone Power)主演

1958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由史賓塞•屈賽主演

1962年:《一個年輕人的冒險》(Adventures of a Young Man)

1964年:《殺人者》(The Killers),由李•馬榮(Lee Marvin)主演

1965年:《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1977年:《河流中群島》(Islands in the Stream),由喬治•斯科特(George C. Scott)主演

1984年:《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90年:《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由安東尼•奎恩(Anthony Quinn)主演

1996年:《愛情與戰爭》(In Love and War),由克里斯•奧唐納(Chris O'Donnnell)主演

相關新聞

《老人與海》
「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更有的影響」......[1]

參考文獻

  1. 《老人與海》作家:,道客巴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