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洲南方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洲南方天文台(ESO)是天文學最重要的政府間組織在歐洲世界最多產地面天文台。 它是由16個國家:奧地利、比利時、巴西、捷克共和國、丹麥、法國、芬蘭、德國、意大利、荷蘭、波蘭、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和英國,以及智利的主機狀態[1]。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附近的加興。它是歐洲天文學家合作的國際性機構。主要觀測設施建在位於智利聖地亞哥北600公里處的拉西亞山上,設有15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3.6米反射望遠鏡、3.5米新技術光學望遠鏡、 1.52米攝譜望遠鏡、1米測光望遠鏡和1米施密特望遠鏡。研究領域有恆星、星系、星際物質、星系團、類星體、X射線天文學、γ射線天文學、射電天文學和天文儀器與技術方法等。 ESO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集中在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地面觀測設施使天文學家做出重大科學發現。 ESO也在推廣中起着主導作用,在天文學研究的組織合作。

歐南台簡介

1962年10月5日,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瑞典五國在巴黎簽署了一份協議,決定共同在南半球建立天文台,並命名為歐洲南方天文台。後來陸續有丹麥、芬蘭、意大利、葡萄牙、瑞士、英國、西班牙、捷克共和國加入。歐洲南方天文台的選址工作始於1950年代中期,那時曾向非洲的卡洛沙漠派出考察隊。1960年代中期,歐洲南方天文台考察了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瑪沙漠,最終選定這裡作為台址。1969年3月25日,歐洲南方天文台在阿塔卡瑪沙漠南部的拉西拉山正式剪彩。

2019年4月11日,視覺中國網站上出現了歐洲南方天文台公布的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照片[2]。並註明此圖僅限於編輯用途,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致電或諮詢客戶代表。後經諮詢,該圖片版權由歐洲南方天文台提供。視覺中國通過法新社獲取了圖片授權。如果需要商用,則必須聯繫歐洲南方天文台。

歷史形成原因

十九世紀末歐陸內戰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天文學的研究幾乎中斷一段時間,直到二次大戰後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建立、成長與茁壯。 他們齊心協力建造了3.6米望遠鏡,象徵著歐洲天文科學力量的整合,恢復了舊有歷史的榮光。聯合國式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建造。

話說現代天文望遠鏡的建造,不但結構愈來愈精密,造價也愈來愈高昂。這不是二次戰後衰弱的歐洲國家單獨能負擔的。 因此歐洲各國的政府便相互合作,結合彼此的財力、物力來從事經濟科學的發展。例如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歐洲太空總署(ESA)及本文所討論的歐洲南方天文台。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因為從前的天文台都是各國自行其事,投資效益比非常低。 ESO這種集各家之長的科學研究單位,使設備、器材不致重複投資,並能集中人力、財力,例如專長於光學設計與製造的德國,機械設計的意大利與法國,都參與ESO各大望遠鏡的製造﹔因而促進了文化與人種的交流。 這種「無國籍地球村」的參與感,仿佛就是未來人類相偕在太空探險的情景。

視頻

歐洲南方天文台 相關視頻

全球最美星空 | 歐洲南方天文台VLT望遠鏡
歐洲南方天文台的十大天文發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