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歐洲馬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歐洲馬鹿,是鹿科的一種,又名紅鹿、赤鹿、八叉鹿。主要分布於歐洲到中亞以及北非,也是非洲僅有的兩種鹿之一(另一種是黇鹿)。棲息於高山森林地帶。聽覺及嗅覺發達,多在早晨和夜晚活動,以草、樹葉和樹枝為食。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目: 偶蹄目

科: 鹿科

屬: 鹿屬

種: 歐洲馬鹿

(Linnaeus, 1758)

體長:1.5-2米

身高:肩高1.2-1.5米

體重:200-300公斤

食性:植食性

繁殖:每胎產1仔

習性:晨昏活動,擅長奔跑

分布:歐洲、中亞、北非

物種學史

馬鹿的祖先最早出現在中新世期間的歐亞大陸,化石記錄在1200萬年以前。源自一種已經滅絕的被稱為愛爾蘭麋鹿(Megaloceros)的物種。從化石記錄知道,馬鹿是鹿科動物中最大的成員。早期的系統發育分析支持黇鹿和愛爾蘭麋鹿之間的具有姐妹群關係。然而,新的形態學研究證明,愛爾蘭麋鹿與馬鹿更密切相關,其現代的地理區域對應。因此,在一些出版物中是用「巨鹿」(Giant Dee)命名。

馬鹿最早在亞洲西南部(小亞細亞及高加索地區),北非和歐洲發現。在荷蘭,英國和愛爾蘭,是野外仍然存在的最大的非家養哺乳動物。柏柏里雄鹿「Barbary stag」(類似於西歐馬鹿)是非洲具有代表性的鹿科動物的唯一成員,大多集中在阿特拉斯山脈大陸的西北地區。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摩洛哥、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都是有馬鹿分布的非洲國家。

在荷蘭一個巨大的馬鹿群(約3萬隻,至2012年年底),居住在東法爾德斯普拉森(Oostvaarders Plassen)自然保護區。愛爾蘭有自己獨特的亞種。在英國,當地馬鹿生活在蘇格蘭的湖區,以及英格蘭西南部(主要是埃克斯穆爾Exmoor)。不是所有這些馬鹿都是完全純粹的血統,人們為了提高鹿茸的大小和重量,有些馬鹿由如沃納姆(Warnham)或烏邦寺(Woburn Abbey)的公園被人為釋放。愛丁堡大學研究發現,在蘇格蘭,出現了與關係密切的梅花鹿廣泛的雜交。其他幾個種群起源於狩獵被冷落或狩獵結束後,逃出馬鹿農場,或故意釋放。大量馬鹿存欄起源於分散在整個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森林,山區,薩福克郡,蘭開夏郡,布雷肯比肯斯和北約克郡的養殖場,由於逃跑或故意釋放,以及許多其他更小的群體,它們在數量和範圍內都普遍增加。鹿的數量在2007年至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馬鹿已繼續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範圍擴大,在中部和東英吉利擴張最為顯着。

在非洲和歐洲南部的馬鹿的數量正在普遍下降。在新西蘭,馬鹿連同其他鹿被馴化,引入社會進行遊戲種類。第一批到達新西蘭的馬是1851年,是通過Petre勳爵引進到他的桑登公園,埃塞克斯送一對,到了南島。1861年後這些馬鹿被放歸到納爾遜附近,從那裡迅速傳播。第一批到達澳大利亞的馬鹿可能是阿爾伯特親王在1860年從托馬斯的溫莎大公園引進的,在維多利亞時代,在華勒比莊園遷至墨爾本西南6匹。其後進一步引進到新南威爾士州、昆士蘭州、南澳大利亞州和西澳大利亞。如今,馬鹿在澳大利亞的分布範圍從昆士蘭州向南經新南威爾士到維多利亞州和整個南澳洲,數量不斷增加。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新南威爾士種群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但南澳大利亞的馬鹿,現在基本上都是從農場逃出的。這對野生種群的完整性產生不利影響。

阿根廷和智利,馬鹿已經對本地動物物種,如智利馬駝鹿(South Andean deer)造成潛在的不利影響,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已經被貼上了動物界,作為世界上100種最具侵略性的外來物種之一。

外形特徵

歐洲馬鹿體長1.5-2米,肩高1.2-1.5米,重量200-300公斤。 歐洲馬鹿雄性的體型與體重皆大於雌鹿。毛色為灰色、棕色或紅色。僅雄性有角,多為6叉,最多為8叉,第1、2叉很接近。

生態習性

歐洲馬鹿棲息於高山森林地帶。聽覺及嗅覺發達,多在早晨和夜晚活動,擅長奔跑,多三五成群。以草、樹葉和樹枝為食。有遷徙現象,夏季上山,冬季下山至平原密林中。

生長繁殖

歐洲馬鹿交配季節在9月下旬至11月間,來年的5-6月份繁殖,雌性每胎產1仔。

養殖技術

一、生活習性 馬鹿的生活習性有5大特點:(1)白天活動,母鹿3-5頭成群,公鹿平時獨居,繁殖季節也和母鹿群居在一起。(2)行動非常敏捷,嗅覺、聽覺發達,但視力相對較差。(3)善奔跑,喜跳躍,好安靜,怕驚嚇。(4)以草為食,夏秋採食禾本科植物嫩枝、芽,冬春採食各種灌木枝條、葉片。(5)適應性強,各地均可馴化飼養,零下40℃亦可正常生活。

二、生產性能 1、鹿茸 主幹長平均為60厘米左右,主幹圍度16厘米左右,叉口深12厘米左右,平均鮮茸重3.7公斤左右,干茸重為1.3公斤左右,乾燥率平均為46%。 2、鹿角 亦是重要藥用原料。鹿角主幹長平均118厘米左右,主幹圍度16厘米左右,每校平均重3.4公斤左右。 3、肉質 馬鹿體內脂肪少,蛋白質含量高,肉質鮮嫩可口。屠宰率:公母鹿分別為54.89%、51.22%,淨肉率分別為39.02%、38.91%,骨肉比分別為1:3.19和1:3.18。

三、繁殖性能 馬鹿在人工馴養條件下壽命長達25年,繁殖年限可達15年。母鹿1.5歲性成熟,但以2.5歲體成熟時配種為宜。公鹿4-5歲時參加配種為好。 1、交配期 鹿的交配活動有明顯的季節性,常集中於8-11月份。母鹿在發情期表現不安,陰唇腫脹,陰門流出黏液,腰部拱起主動接近公鹿。公鹿先出現交配欲望,尋覓母鹿,常鳴叫,性情兇惡,騷動不安,食慾減少。 2、友情周期 為21天左右,發情持續期時間因品種、個體而異,短者18小時,長者48小時,一般在20-36小時。母鹿妊娠期為240-250天。 3、配種方式 一是每天早晨把公鹿放入母鹿群中,與母鹿交配後,將公鹿趕到另圈,再換另一公鹿再配。二是一配到底。在8-11月份,按公母鹿比1:15-18,組群配到結束,中途可換2-3頭公鹿復配。三是雜交。

四、飼養管理 1、鹿舍建造 選擇地勢平坦,陽光充足,背風向陽,高爽乾燥的地方建舍。鹿舍應由兩部分構成,一是棚舍,二是運動場,四周要建向3米的圍牆。運動場內設食器和水器,冬季舍內墊草,運動場內鋪沙。每隻鹿占地6平方米,採取舍飼或半舍飼飼養均可。 2、飼料 為降低飼養成本,可從本地飼料資源出發配製日糧。(1)公鹿:粗飼料有野草、農作物莖葉、青貯料和楊、柳、榆樹的枝葉等,豆秧和紅薯秧是很理想的粗飼料。精飼料配方:玉米50%、豆類(油渣)30%、麩皮(糠)20%、鈣20-30克、鹽30-40克。(2)母鹿:粗料種類與公鹿相同。精飼料配方:玉米30%、豆餅(油渣)20%、糠麩50%、鈣30-40克、鹽20-30克。(3)生茸期:粗飼料有苜蓿草、紅薯秧、大豆秧、青貯料等。精飼料配方:豆科子實55%、禾本科子實35%、糠麩類10%、鈣30-40克,鹽20-30克。 3、科學飼餵 飼餵要三定:一定時,每天餵3次,即早7時、午12時、晚6時。二定量,粗飼料自由採食,一般日投量12-15公斤,精飼料日餵量1-1.5公斤。三定水,必須供給清潔飲水,冬春每日2次,夏秋時每日3次,以飲足為止。 4、抓好生茸期的管理 做到三抓:一抓雜交。用不同品種馬鹿雜交,可提高產茸量25%-30%。二抓切茸。當鹿茸長到3厘米時,可縱向由茸頂端切開1.5厘米,其鹿茸產量可提高30%-40%。三是保證營養,餵給配合飼料。 5、嚴防疫病 一是無病早防。每天清掃鹿舍,清除糞尿,餵前洗刷食器和水器,勤換、曬墊草,讓鹿多運動。嚴禁飼餵霉爛變質飼料,尤其夏季要注意衛生。二是有病早治。經常觀察鹿的情況,一旦發現病情應及時治療。 6、適時出欄出售種鹿可在1-2歲出欄,及時淘汰產茸少、失去繁殖能力的鹿。

地理分布

歐洲馬鹿是主要分布於歐洲到中亞以及北非,也是非洲僅有的兩種鹿之一(另一種是黇鹿)。此外歐洲馬鹿也是英國最大的陸地動物。

分布於中國國內的主要是生存在新疆的塔里木馬鹿(C. e. yarkandensis)。

亞種與分類

1、挪威馬鹿

2、巴巴里馬鹿

3、科西嘉馬鹿

4、西非馬鹿

5、中歐馬鹿

6、蘇格蘭馬鹿

7、西班牙馬鹿

8、東歐馬鹿

9、大夏馬鹿

10、塔里木馬鹿

11、克什米爾馬鹿

歐洲馬鹿的英文介紹

The red deer (Cervus elaphus) is one of the largest deer species. The red deer inhabits most of Europe, the Caucasus Mountains region, Asia Minor, Iran, parts of western Asia, and central Asia. It also inhabits the Atlas Mountains region between Morocco and Tunisia in northwestern Africa, being the only species of deer to inhabit Africa. Red deer have been introduced to other areas, including Australia, New Zealand, Peru, Uruguay, Chile and Argentina.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the meat (venison) from red deer is used as a food source.[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