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哲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歐陽哲生 | |
---|---|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
出生 |
1962年 湖南省長沙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歐陽哲生, 男,1962年生,湖南長沙市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著名史學專家[2],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位歷史學博士後。
目錄
個人履歷
學習經歷
1993年6月--1995年5月,在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所、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在職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學習,獲歷史學碩士學位。
1978年9月--1982年7月,在湖南師範學院歷史系學習,獲歷史學學士學位。
任職簡歷
1999年7月--2004年,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工作,任教授。
1995年5月--1999年7月,在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現代史教研室工作,任副教授。
1992年7月--1993年5月,在湖南師範大學文史研究所工作,任副教授。
1987年8月--1992年6月,在湖南師範大學文史研究所工作,任講師。
科研工作
科研項目
主持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5年北京文化發展報告》
主編《丁文江文集》,湖南省"十一.五"重點出版項目。
"傅斯年文獻整理及其研究"獲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985項目資助。
學術活動
2008年10月12-13日,赴上海參加復旦大學第三屆思想史學術論壇,提交並宣讀論文《中國的文藝復興--胡適以中國文化為題材的英文作品解析》。
2008年5月,參加中國蔡元培研究會在北京大學舉行的"蔡元培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評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觀》(已收入會議論文集,將出版)。
2007年12月8日-9日,參加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區域地質調查歷史的回顧暨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丁文江與中國近代科技事業》。
2007年9月22日,參加北京大學歷史系與日本廣島大學文學院合辦的中國近現代史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丁文江與中央研究院》。
2007年7月,參加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主辦"開放的文化觀念+紀念新文化運動9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丁文江與"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已收入會議論文集,將出版)。
2007年6月,參加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辦的"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丁文江:一個科學家的政治關懷》(已收入會議論文集,將出版)。
2006年12月18日,在柏林自由大學東亞所作"丁文江的文獻整理與研究"講座。
2006年5月24日,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炎黃文化研究會第三屆理事會"成立大會,當選為理事。會後在昌平組織研討會,宣讀論文"向西方人講中國文化--胡適英文筆下的中國文化"。
2006年4月18日-19日,參加北京大學主辦"21世紀東亞:文化建設與文化交流"國際學討論會,提交並宣讀論文。
2005年12月3日-4日,赴天津參加南開大學與日本愛知大學合辦的"現代中國學方法論與及其文化視角"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近代中國學人對哲學的理解》。
2005年11月3日至9日,應馬來西亞雪州國中華文教師聯誼會邀請,赴吉隆坡給當地華人教師作"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路程"的講座。
2005年10月30日-31日,赴天津參加南開大學主辦"嚴復與天津"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論〉》。
2005年10月24日-26日,赴廣州參加南國書香節,發表"重新發現胡適--胡適檔案文獻的發掘、整理和利用"的講演。
2004年9月9日至14日,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紀念哥倫比亞大學建校250周年:哥大與中國"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胡適與哥倫比亞大學》。
2004年8月25日至27日赴山東聊城大學參加"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提交並宣讀論文《傅斯年學術思想與史語所初期研究工作》。
2004年1月28日至2月4日,應美國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邀請,赴該校參加"歷史思想與當代中國人文科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會上宣讀論文《作為一門學科的中國思想史研究》。
2003年11月,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主辦的"保守與激進:近代中國思想史"學術研討會"。
2002年8月,參加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主辦的"中國近代思想史"學術研討會。
2002年4月,赴美國華盛頓參加美國亞洲學會2002年會。
2002年1月3--6日,赴美國舊金山參加美國歷史學會第116周年年會。
2001年6月,參加北京大學與北美二十世紀中國史研究會合辦的"二十世紀中國史"學術研討會。
人物觀點
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理解,傳承、融合、創造、復興。
1.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取向是反傳統,這並不錯。但新文化運動並不是空穴來風,除了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影響這一外部條件以外,還有中國人文傳統內部演變所提供的土壤。我們可以看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都有着深厚的傳統教育背景或國學素養。蔡元培曾是翰林院的編修,陳獨秀中過秀才,他們有傳統的功名;魯迅、錢玄同曾問學於經學大師章太炎的門下;胡適早年也有自修《十三經註疏》的經歷,對清代樸學尤為欣賞。新文化運動提出"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看起來是接過西方思想家尼采的口號,實際上與自明末清初以來所開啟的"復古解放"一脈相承。新文化運動在"整理國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中國古典小說考證,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討論,陳獨秀、錢玄同的文字學研究,都堪稱"整理國故"的實績。他們的工作方法是科學的、近代的,受西方學術影響較大,因而所做"整理國故",在方法、視野、擇題等方面往往有許多舊式學者所不及之處。五四時期雖有批判傳統的風氣,甚至很盛,但我們不能說當時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傳統的"斷裂"。蔡元培、胡適理想的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的"文藝復興"。新文化運動批評、揚棄了傳統文化的正統東西,他們又選擇了清代樸學方法、白話文、古典小說、戲曲,他們研究先秦諸子,發掘墨子的思想價值。這些不僅表現了他們置身於傳統之中,而且對中國人文傳統有新的發揚和光大。
2.新文化運動興起的一個歷史緣由是出自對民國初年孔教運動的反抗。康有為及其弟子陳煥章等孔教派主張立孔教為國教,寫進憲法,這一主張激起了與革命黨人有着歷史淵源的新文化派的激烈反對。在《新青年》上最早提出並探討孔子問題的是易白沙的《孔子平議》,但將這一問題與現實政治聯繫起來,並對現實社會和政壇產生震撼作用的是陳獨秀,他在《新青年》先後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再論孔教問題》、《復辟與尊孔》等文,實為新文化陣營中反對孔教的旗手。除了陳獨秀以外,新文化陣營中投入批判儒家倫理和孔教勢力的還有魯迅、吳虞、李大釗等人,反對孔教是新文化陣營的共識。《新青年》之所以反對孔教派,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尊孔與思想自由原則不合,將孔教寫入憲法與民國政治體制不宜,所以在政治文化層面或在意識形態層面,他們反對建立或強化儒學意識形態,更反對立孔教為國教。在倫理層面,新文化陣營對儒家倫理的批判主要是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批判儒家倫理為君主專制服務的"階級尊卑制度";二是批判儒家倫理束縛個性,壓抑人性的"禮教",魯迅形象地稱之為"吃人的禮教";三是批判儒家倫理重義輕利、講究虛文的價值觀。從當時的情況看,新文化運動對儒家倫理的衝擊主要是在批判舊的"禮教"方面形成了聲勢,並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新青年》雖然拒斥孔教,批判儒家倫理,但他們對孔子本人的歷史評價並未一筆抹殺。在學術上,蔡元培在《中國倫理學史》中,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和《說儒》中,對孔子本人都有很中肯的評價。即使對孔儒持激烈批評態度的陳獨秀、魯迅,也肯定了孔子非宗教迷信的態度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精神。新文化運動健將們對待孔儒在政治文化層面和在歷史研究層面,其態度是有區別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注意。當然,在五四時期,他們的主要工作是在政治文化層面批判孔教和儒學,這與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有關。
3.梁啓超、梁漱溟是在新文化運動進入高潮時期,才介入到新文化運動中去的。雖然此前,梁漱溟已經進入北大任教,講授印度哲學。梁啓超在清末做過相當多的啟蒙工作,但民初的前幾年他陷身政壇。梁啓超是一戰後從歐洲訪問歸來,發表《歐遊心影錄》,引起知識界的極大關注。梁漱溟則是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吸引大家對他的注意。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批評西方近世文化中的個人主義,這對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傾向有着某種制衡作用。他們對新文化運動的批評,與此前康有為、林紓的對抗態度有本質區別。他們並不想自外於新文化運動,相反,他們是想介入到這場運動中來,在這一運動中發出自己的聲音,儘管當時他們相對邊緣化。梁啓超當時在宣傳社會主義、從事清代學術史研究等方面還做了一些富有影響力的工作。學術界現在對五四時期梁啓超、梁漱溟的評價,一般將他倆定位於新文化運動的一翼,或某一方面的代表,這實際肯定或承認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承認他們的思想和中西文化觀有某些合理的因素。
4.五四時期,蔡元培提出"兼容並包,思想自由",這實際上是對思想爭鳴、文化革新的保護,是對現實的文化多元狀況的認可,是對平衡中西文化所做的新的努力。但這一舉措並不是一種文化模式,它並不像19世紀後半期出現的"中體西用"模式,對中西文化關係做了一次處理,對中西文化的地位、中西文化的結合,給予了說明。雖然這一模式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是中西結合、中西文化各安其位,一種可能的方式或途徑。新文化運動健將們的着力點在創造新文化,為此,胡適提出過"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創文明"的方針。他主張一方面輸入外來的新思潮、新主義,一方面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清理中國歷史文化遺產,採取循序漸進、逐步積累的途徑,解決中國現存的各種問題,創造一種適應中華民族生存的現代文明。但胡適的看法尚未定型,更說不上成熟。對待"整理國故",新文化陣營內部存有各種爭議,很多人甚至反對;對於輸入外來的主義,大家也是各取其好,各有所偏,因此當時存在各種新的主義之爭。蔡元培推崇中國文化的中和性,認定中庸之道是儒家精神的精髓,這是他自由主義哲學的傳統來源。他對處理中西文化關係提出過一些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觀點:他認為,"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貢獻於世界者,必具有兩條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為基礎;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為滋養料";吸收外來文化是文化消化之預備;選擇外來文化,最要緊的是擇善,擇善的標準並無中外之別;融合中西文化的目的,既不是為了"歐化",也非保存"國粹";中西文化接觸是為了達到相互理解,消除衝突。蔡元培的這些意見值得我們嚼味,他是以包容、開放、超越的心態來處理現實的中西文化關係,具有某種折中的傾向,實際上也是謀求對中西文化的均衡處理。從他的意見中,我們可以看到,處理好中西文化關係,主要是解決傳承和輸入之間的關係,這是文化創造的基礎,也是文化復興的關鍵。
主要論著
著作
《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2012年9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嚴複評傳》(收入國學大師叢書),20萬字,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
4年8月初版,1997年3月二版。
《科學與政治--丁文江研究》,28萬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歐陽哲生講胡適》,15萬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新文化的傳統--五四人物與思想研究》,40萬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2005年4月二版。
《新文化的源流與趨向》,22、5萬字,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
《自由義之累--胡適思想的現代闡釋》,29、6萬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38萬字,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2007年8月修訂版。
編著
《大家國學叢書·傅斯年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丁文江文集》七卷,460餘萬字(內含前言、年譜、研究資料目錄,約28萬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丁文江先生學行錄》,約45萬字,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出版
《胡適經典論叢·哲學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天演論》(收入陳平原主編《二十世紀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叢書》),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胡適選集》(收入陳來主編《北大哲學門經典文萃》),70萬字,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胡適全集》(與耿雲志合作)第23--26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傅斯年全集》(7冊),300萬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與郝斌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中國的文藝復興》(譯著),36萬字,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2002年8月二版。
《解析胡適》,41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追憶胡適》,42萬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讀書與治學》(胡適著),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11月出版。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適與他的論敵》(上、下冊),75萬字,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胡適文集》(12冊),650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胡適文化學術隨筆》,收入王岳川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隨筆叢書》,16萬字,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
《蔡元培卷》,收入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叢書》,35萬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嚴復卷》,收入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叢書》,45萬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胡適書信集》(3冊,與耿雲志合作),約146萬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論文
柏林的漢學圈,載2008年11月《歷史學家茶座》第11輯
丁文江的友情天地(上、下),載2008年11月18、20日《南方都市報》
傅斯年的"國學"觀--要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在中國,載2008年11月17日《光明日報.國學版》
丁文江政治思想述論,載2008年11月15日,《安徽史學》第6期
丁文江的"蘇俄"經驗及其思想調整,載2008年10月《福建論壇》第5期
京華往事叢書總序,收入《漢學研究》第1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8年9月出版
胡適的人際世界,載2008年9月23日《南方都市報》
〈丁文江文集〉前言,載2008年9月《書屋》第9期。2008年11月20日《新華文摘》第22期轉載
西方視野里的北京形象,載2008年6月《讀書》第6期
丁文江:一個未盡其軍事才能的學者,載2008年5月《百年潮》第5期
丁文江的一生及其評價,載2008年3月至9月台北《傳記文學》
〈丁文江先生學行錄〉前言,載2008年1月《書屋》第1期
丁文江與中央研究院,收入《現代中國》第10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重新發現胡適--胡適檔案文獻的發掘、整理與利用,載2007年《歷史檔案》第2期
作為一門學科的中國思想史研究,載《現代中國》第8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年11月20日出版
《中國學方法論與及其文化視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部,2006
近代中國學人對哲學的理解,載2006年《中國哲學史》第4期
北京文化的國際化與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收入《2005年北京文化發展報告》,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胡適理解的哲學,收入《現代中國》第7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北京,收入《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06年》,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胡適對中國現代哲學的貢獻,原載2006年《學術界》第1期
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天演論〉,原載2006年《廣東社會科學》第1期
傅斯年--一位最具北大精神氣質的學者,收入《北大的學子們》一書,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傅斯年全集》序言,2005年11月20日《新華文摘》第22期轉載
一部嘉惠學林的精品--嶽麓書社出版〈魏源全集〉感言,載2005年9月9日《湘聲報》
胡適博士學位之迷,收入李喜所主編《留學生與中外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對北京文化發展的動態考察,載2005年7月18日《北京日報》
當代學術史研究芻議,原載2005年7月《雲夢學刊》第4期
傅斯年學術思想與史語所的初期研究工作,原載2005年5月《文史哲》第3期,2005年8月中國人大報刊資料《歷史學》轉載
胡適與哥倫比亞大學(上、下),載2004年12月、2005年1月台北《傳記文學》第85卷第6期、第86卷第1期
全球化時代的中國人文學術,原載2004年9月《中州學刊》第5期
中國哲學史研究範式回顧,載《新哲學》第二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我與胡適研究,原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1月16日
傅斯年一生的志業及其理想(上、下),原載台北《傳記文學》2004年1月、2月第84卷,第1期、第2期
胡適與中美文化交流,原載《現代中國》第三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胡適在現代中國,收入《中國大學學術講演錄》2003卷A輯,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被解釋的傳統--五四話語在現代中國,原載《現代中國》第一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收入何國忠編《社會變遷與文化詮釋》,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2年1月出版
傅斯年政治思想片論,原載《北大史學》第8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收入《自由主義與中國近代傳統--"中國近現代思想的演變"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收入《中外學者縱論20世紀的中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中國的文藝復興》前言,收入《中國的文藝復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解析胡適》序,收入《解析胡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此文又以《胡適研究現狀》為題發表,載《群言》2000年第11期
《追憶胡適》序,收入《追憶胡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又載《群言》2000年第5期
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與金安平合寫),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第4期。又載台灣中研院近史所《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28期,1999年9月出版。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9年第11期複印
我的回顧與祝願,收入張翼星主編《育才之路新足跡:北京大學首屆文科綜合試驗班》一書,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以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係為中心,收入《五四新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5月出版。載韓國《中國學報》第38 輯,漢城:中國學會,1999年6月出版。載《中國文化研究》2001年第2期(夏之卷)。收入《五四運動與二十世紀的中國--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8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追尋現代中國的學術傳統,原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1999年第3期
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收入《蔡元培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收入北京大學《高等教育論壇》2000年第1期
戊戌變法的現代意義筆談,原載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會編《中國21》1999年第3期
民主在中國的歷史命運,原載《百年潮》1999年第5期
書評與學術批評的規範,原載《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
胡適的文化世界,原載《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載台北《傳記文學》1998年12月第73卷第6期。收入《中華文化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胡適之先生與中研院史語所,收入《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上冊,台北:中研究院史語所,1998年10月出版。載《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冬之卷)
鄧廣銘先生與他的精神世界,原載《書屋》1998年第6期。《新華文摘》1999年第3期轉載。又載台北《傳記文學》1998年4月第72卷第4期。收入《仰止集--紀念鄧廣銘先生》一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人文學術的建構,原載《中華讀書報》1998年3月18日
胡適對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原載《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4期(冬之卷)。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8年第2期複印。收入《胡適研究叢刊》第2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收入《鶯花無際楚江頭--章開沅先生七十華誕學術紀念文集》,武漢:武漢出版社,1996年 11月出版
胡適與北京大學,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3期。中國人大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1997年第7期轉載。載台北《傳記文學》 1997年5月第70卷第5期。收入蕭超然主編:《巍巍上癢、百年星辰--名人與北大》,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胡適與道家,原載《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4期。收入《胡適研究叢刊》第3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收入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20輯(當代專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9月出版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述評,收入《1996年中國歷史學年鑑》,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6月出版
胡適在不同階段對"五四"的評價,原載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1996年4月號
傅斯年與北京大學,原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5期。又載台北《傳記文學》1996年8月第69卷第8期。收入蕭超然主編:《巍巍上癢、百年星辰--名人與北大》一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
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研究(上、下),原載《中國文化研究》1995年第4期(冬之卷),《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第1期(春之卷)。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6年第5期全文轉載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下層文化的倡導,收入《成長中的新一代史學---首屆全國青年史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嚴復對盧梭思想之批判述評,原載《求索》1995年第6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哲學與哲學史》1996年第1期轉載
嚴復與康有為學術思想之歧異述評,原載《中州學刊》1995年第4期
試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歷史類)獲獎情況介紹),載《光明日報》1995年5月15日。收入《為新世紀剪彩--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科獎獲獎論文輯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
胡適對儒學的雙重反省,原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第1期。又收入《胡適研究叢刊》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
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之現代意義闡釋,原載《東方》1995年第1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5年第3期轉載
胡適"整理國故"主張及其成就平議,原載《原學》第2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
胡適思想研討會綜述,原載《中國文化》第十期,1994年8月
近代新文化主體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述評,原載《安徽史學》1994年第4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5年第1期轉載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選擇,原載《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4年第8期轉載
"五四"運動的歷史反省,原載《中州學刊》1994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4年第8期介紹論點,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4年第8期轉載
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文化變革,收入《中國改革建議大獎賽集粹》中冊,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重評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的歷史地位,原載《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胡適與陳獨秀思想之比較,收入《胡適與中國現代文化的轉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胡適倡導的"文學革命"與文化轉型,原載《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6期
"胡適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座談會紀要,原載台灣中研院近史所《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15期,1993年3月出版
世紀末看中國文化,原載《現代與傳統》1993年第1輯
關於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傾向的反思,原載《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3期。1993年9月《新華文摘》第9期轉載,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化研究》 1993年第5期轉載,台灣《台海兩岸》1994年秋季號轉載。收入《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化》論文集,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光明日報社《文摘報》1993年9月5日介紹論點
"知識分子"釋義,原載《求索》1993年第1期。光明日報《文摘報》1993年3月7日、《新華文摘》1993年第5期介紹論點。收入《跨世紀者的思考》論文集,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故紙堆里的火焰--胡適的國學研究及其成就,收入《麓山文史論叢》(《中國文學研究》增刊),1992年11月出版
論"五四"時期陳、胡合作的思想基礎,原載《安徽史學》1992年第4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3年第3期轉載
胡適學術研討會綜述(《Survey of the First Symposium on HuShi》),原載《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1992年第3期,Sept、1992。又載台灣中研院近代史所《近代中國研究通訊》第13期,1992年3月出版
試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原載《社會科學戰線》1992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2年第8期轉載、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92年第7期轉載。收入《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五四"新文化人與清代學術思潮,原載《開放時代》1992年第1期
蔡元培研究述評,原載《文史知識》1992年第1期。又收入《辛亥革命研究備要》,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胡適與中國傳統文化,原載《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1年第4期。收入《現代中國學術史上的胡適》論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93年5月出版
中國近代文化流派之比較,原載《中州學刊》1991年第6期。《新華文摘》1991年第12期轉載,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化研究》1992年第1期轉載
辛亥革命在湖南研究述評,原載《湖南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五四"新文化人對傳統下層文化的倡導,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第5期。
章太炎研究述評,原載《求索》1991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1年第10期轉載。又收入《辛亥革命研究備要》一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從世界文化的角度看中國近代新文化的產生,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1期。《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5月18日轉摘
中國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述評,原載《求索》1990年第1期。《理論與現代化》1990年第12期介紹論點
從文化困境中走出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批判"導論,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9年第1期。《新華文摘》1989年第3期轉載。《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9年第3期、《湖南社會科學年鑑1987---1989年》介紹論點
從<;競業旬報>;看早期胡適的革命思想,原載《湖南教育學院學報》1988年第4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88年第2期轉載,《1990年中國歷史學年鑑》介紹論點
青年胡適西學汲引述論,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歷史學專刊
胡適留美時期政治思想新探,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5期。《新華文摘》1988年第1期轉摘
重評胡適,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8年第5期轉載。《報刊文摘》1988年4月12日、《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8年第4期、《編輯參考》1988年第4期、《文藝報》1988年11月6日、《文史知識》1990年第12期、台灣《國文天地》第8卷第7期、《湖南社會科學年鑑1987---1989年》等刊轉摘或介紹論點。又收入《麓山論史匯萃》一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載中、日合辦《明日》 1989年創刊號
社會巨漲落與中國近代史研究模式,原載《廣州研究》1988年第1期。《新華文摘》1988年第5期介紹論點
中國近代文化史學術研討會綜述(與人合作),原載《求索》1988年第1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88年第5期轉載
"五四"時期胡適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平議,原載《求索》1987年第6期。中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1988年第4期轉載。《史學情報》1988年第3期、《1988年歷史學年鑑》介紹論點
中國近代化變革之反思,原載《廣州研究》1987年第4期
近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楊昌濟,原載《湖南高等教育》1986年第2期
論孫中山的民主觀,原載《孫中山研究論叢》第四輯。1987年《中國歷史學年鑑》介紹論點
左宗棠研究窺探(與人合作),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第3期。又收入《左宗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南師大學報增刊》,1987年12月出版
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系統分析,原載《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第3期
建立新的史學研究體系芻議,原載《青年論壇》1986年第3期
獲獎情況
1999年,"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儒學關係辨析》獲"卓達杯"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徵文一等獎。
1998年3月,獲第六屆霍英東教育基金青年教師基金獎。
1997年10月,《蔡元培與中國現代教育體制的建立》獲北京大學青年教師笹川良一獎。
1997年9月,《國學大師叢書·嚴複評傳》獲第三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不分排名)。
1995年10月,《自由主義之累--胡適思想的現代闡釋》一書獲"崗松"北大青年教師優秀社科成果獎。
1994年12月,《試論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傳統起源》一文獲首屆全國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學術任職
北京大學孫中山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
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湖南嶽麓書社"海外名家名作叢書"主編。
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人文中國書系"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新生代學人叢書"編委。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京華往事叢書"主編。
視頻
何問西東?張國剛張西平歐陽哲生同台論道2021年2月6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歐陽哲生:飛鴻響遠音 ,湖南師範大學, 2018-11-19
- ↑ 【北京開講】北大教授歐陽哲生:《百年回看五四》 | 第158期正略讀書會 ,搜狐, 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