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一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歌行一首》 是一首古代詩詞,不管是詩經樂府,還是唐詩宋詞,每一種都是屬於那個時段的特定產物,但卻又不僅僅只屬於那個年代。如歌一般的詞作,極其富有畫面感,又飽含着作者的情意,加之漢字的特殊性,我們完全可以讀懂數千年前古人想要表達出來的意思。
中西方文化有所差異,但是歷史幾乎都是從神話傳說開始的,在沒有具體的記載歷史之前,歷史永遠是個迷,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恐龍時期,人類形成初期,再大一點延伸到地球的形成。
上古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1]闢地,女媧造人,就這樣有了人類,也就就有了語言,語言就是最早的詩,每一聲稱呼,每一句語言,都是最古老的詩,所以詩歌的發展最初是從語言到文字演變而來。
“ |
古人重義不重金,曲高和寡勿知音。今時志士還如此,語默動用跡難尋。 所嗟世上歧路者,終日崎嶇狂用心。平坦旃檀不肯收,要須登險訪椿林。 窮子舍父遠逃逝,卻於本舍絕知音。貧女宅中無價寶,卻將秤賣他人金。 心無相,用還深,無常境界不能侵。運用能隨高與下,靈光且不是浮沉。 無相無心能運曜,應聲應色隨方照。雖在方而不在方,任運高低總能妙。 亦無頭,復無尾,靈光運運從何起?只今起者便是心,心用明時更何你。 不居方,無處覓,運用無蹤復無跡。識取如今明覓人,終朝莫慢別求的。 勤心學,近叢林,莫將病眼認花針。說教本窮無相理,廣讀元來不識心。 了取心,識取境,了心識境禪河淨。但能了境便識心,萬法都如闥婆影。 勸且學,莫為師,不用登高向下窺。平源不用金剛鑽,劍刃之中錯下錐。 向前來,莫人我,山僧有曲無人和。了空無相即法師,不用綾羅將作幡。 可中了,大希奇,大人幽邃不思議。自家壞卻真寶藏,終日從人乞布衣。 取境界,妄情生,只如水面一波成。但能當境無情計,還同水面本地平。 應大軀,應小軀,運用只隨如意珠。被毛戴角形雖異,能應之心體不殊。 應眼時,若千日,萬像不能逃影質。凡夫只是未曾觀,那得自輕而退屈。 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什方鐘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 應意時,絕分別,照燭森羅長不歇。透過山河石壁間,要且照時常寂滅。 境自虛,不須畏,終朝照燭無形對。設使任持浮幻身,運用都無舌身意。 |
” |
— [唐代]法藏 |
歷史史詩
歷史史詩在中國最早起源於詠史詩,詠史詩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的詩歌創作.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詩經》《離騷[2]》中就有這種作品,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是東漢時班固的《詠史》。
"以史為鑑"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它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實為世界稀有,歷史遺蹟,人物風流,一直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繪畫、雕塑、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乃至今天的影視作品,到處都有歷史的素材。藝術家們直面現實人生,或從對歷史事實的思考中生髮出許多感喟許多諷慨,或從對歷史事實的研究中生髮出許多聯想許多假設。因此,這些反應歷史人物和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均可看作為歷史史詩。
歷史史詩一詞來源於史詩,是史詩的一種,以宏大的歷史事實為背景,通過虛構與藝術加工,反映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時間和地理空間跨越比較大。
歷史史詩如若沒有對歷史的整體把握,沒有一定的表現力與概括力,沒有詩人的靈性,是很駕馭想象的羽翅,飛翔在歷史的天空,將人物寫活的。歷史史詩中對歷史人物的抒寫,以史為據,但又不拘泥於史實,而是加進了作者對歷史的再認識與感悟,將歷史人物置身於一個特定的歷史背景與氛圍----個體生命與主體環境的矛盾衝突,從而讓作者在欣賞時得到某種心靈的契合與感悟。
最早的如《荷馬史詩》、《格薩爾王傳》,近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如《奧林匹克史詩》。
參考文獻
- ↑ 【神話傳說】盤古開天——世界起源(一),搜狐,2017-10-07
- ↑ 從品讀《離騷》中汲取精神力量,搜狐,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