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正(拼音:zhèng、zhē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其古字形上為城池形,下為足,本義為征行、征伐,是"征"的古字,讀zhēng。征伐的目的就是有所平定、有所糾正,因而引申出平定、匡正義,由平定引申出決定、考定、勘定等義。由匡正引申出使端正義,進一步引申為治理義,進行治理的人亦稱為"正",進一步引申為準則、法則義。由官長之"正",引申為正、副之"正"。《說文》訓"正,是也",乃引申義。以上義讀zhèng。"正"字亦借指農曆一年的第一個月,稱為"正月"。引申為曆法的代稱,如:夏正、周正。以上諸義讀為zhēng。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正

拼音; zhèng,zhēng

注音字母; ㄓㄥˋ,ㄓㄥ

平水韻部; 去聲二十四敬,下平八庚

部首; 一、止

總筆畫; 1+4、4+1

五筆; GHD

倉頡; MYLM

鄭碼; AII

統一碼; CJK-U+6B63

四角號碼; 1010 1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獨體結構

字級; 一級(編號0198)

異字; 㱏、ࣥ�、ऴ�、৾�、ৗ�、࠙�

文字溯源

會意字。甲骨文"正"作圖1,均為從止從囗(wéi)。這一形象有兩種含義。"止"是"趾"的本字,是人的腳形,又可作為意符,以表動作;"囗(wéi)"則像城池,二者合起來會征伐城邑之意。商代金文所從"囗"或埴實作圖2。黑點在西周金文中或簡化為一橫。春秋金文或在橫上另加短橫為飾,作圖6,為《說文》古文(圖10)所本。《說文》另一古文(圖12),從一、足,是由圖10訛變而來。不管這形狀如何變化,都是表示在走向城池。走向城池並非是去遊玩,而是有征戰討伐的意味。所以"正"字的本義是攻打、征戰、征服的意思。如《詩經·商頌·玄鳥》:"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四方的意思。又因為人們直奔目標而去,所以"正"字後來又作正中、正直來解釋。由於後來"正"字多用來表示正中、正直等意思,人們就另造一個"征"字來表達征服、征戰。

聞一多《璞堂雜識》認為,"正"字上部不是城池的形狀,而是"丁"字,其古字形像釘子的俯視形,又條塊狀的金屬,於此作為不表義的聲旁。

《說文解字》對"正"字的解釋是"正,是也。從止,一以止。"許慎認為"正"就是糾正,使恰當。字形採用"止"作字根,指事符號"一"表示阻止錯誤。許慎的解釋已經是"正"字的後起義,"一以止"的說法是單純根據小篆字形而來。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二】【正部】之盛切(zhèng)

正,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

㱏,古文正從Ğ。Ğ,古上字。

羸,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

【注釋】徐鍇注:"守一以止也。"

說文解字注

正是也。從一。一㠯止。

段注:江沅曰: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毋之止奸,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

㱏,古文正,從Ğ。Ğ,古文上字。

段注:此亦同䇂、示、辰、龍、童、音、章皆從Ğ。

羸,古文正,從一足。足亦止也。

段注:止部曰:止為足。

廣韻

諸盈切,平清章 ‖正聲耕部(zhēng)

正,正朔。本音政。

之盛切,去勁章 ‖正聲耕部(zhèng)

正,正當也。長也。定也。平也。是也。君也。亦姓,《左傳》宋上ਞ正考父之後。《魏志》有永昌太守正帛。又漢複姓,漢有郎中正令宮。又之盈切。

康熙字典

【辰集下】【止部】 正·康熙筆畫:5 ·部外筆畫:1

古文:㱏、㥔、鳾、羸

《唐韻》《韻會》《正韻》並之盛切,音政。《說文》:是也。從止一以止。注:守一以止也。《新書·道術篇》:方直不曲謂之正。《易·乾卦》:剛健中正。《公羊傳·隱三年》:君子大居正。

又備也,足也。《易·乾·文言》:各正性命。《書·君牙》:咸以正罔缺。

又《爾雅·釋詁》:正,長也。郭注:謂官長。《左傳·隱六年》:翼九宗五正。杜注:五正,五官之長。又《昭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又官名。《禮·王制》:史以獄成告於正。鄭注:正,於周鄉師之屬,今漢有正平丞,秦所置。

又朼載也。《周禮·夏官》:諸子大祭祀,正六牲之體。注:正謂朼載之。朼,亦作匕。

又常也。朱子云:物以正為常。

又正人,尋常之人也。《書·洪範》:凡厥正人。《朱子·語錄》:是平平底人。

又定也。《周禮·天官》:宰夫令羣吏,正歲會,正月要。注:正,猶定。

又決也。《詩·大雅》:維龜正之。

又治其罪亦曰正。《周禮·夏官》:大司馬九伐之法,賊殺其親則正之。注:正之者,執而治其罪。《王霸記》曰:正,殺之也。

又直也。《易·坤·文言》:直其正也。《爾雅·釋泉》:濫泉正出。正出,直出也。

又平質也。《論語》:就有道而正焉。屈原《離騷》:指九天以為正。注:謂質正其是非也。

又以物為憑曰正。《儀禮·士昏禮》:父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筓。注:有正者,以托戒使不忘。

又厘辨也。《論語》:必也正名乎。

又四月亦曰正月。《詩·小雅》:正月繁霜。箋:夏之四月,建巳之月。疏:謂之正月者,以乾用事,正純陽之月。

又杜預《左傳·昭十七年》注:謂建巳正陽之月也。正,音政。

又預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正反,戰不正勝。

又三正。《史記·曆書》: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然。《後漢·章帝紀》:王者重三正,慎三微。注:三正,天地人之正。

又人臣之義有六正,謂聖臣、良臣、忠臣、智臣、貞臣、直臣也。見《說苑》。

又七正,日月五星也。《書·舜典》:作七政。《史記·律書》:作七正。

又八正,謂八節之氣,以應八方之風。《史記·律書》: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又《大品經說》:八正,曰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王屮《頭陀寺碑文》:憑五衍之軾,拯溺逝川。開八正之門,大庇交喪。

又先正,先賢也。《書·說命》:昔先正保衡。

又諡法。《汲冢周書》:內外賓服曰正。

又與政通。《詩·小雅》:今茲之正。《禮·月令》:仲春班馬正。皆與政同。

又朝覲曰朝正。《左傳·文三年》:昔諸侯朝正於王。杜注:朝而受其政敎也。亦讀平聲。杜甫詩:不見朝正使。

又姓。《廣韻》:宋上卿正考父之後。漢有正錦,《後魏志》:有正帛。

又複姓,漢有正令官。

又宗正,星名。甘氏《星經》:在帝座東南,主宗正卿大夫。

又《廣韻》之盈切。《集韻》《韻會》諸盈切。《正韻》諸成切,並音征。歲之首月也。《春秋》:春王正月。《公羊·穀梁傳》注:音征。或如字。今多讀征。

又室之向明處曰正。《詩·小雅》:噲噲其正。

又射侯中曰正。《周禮·夏官》:射人以射法治射儀,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孤卿大夫以三耦射,一侯二正。士以三耦射,豻侯二正。《詩·齊風》:終日射侯,不出正兮。《毛傳》:二尺曰正。疏:正大於鵠,三分侯廣,而正居一焉,其內皆方二尺。

又《儀禮·大射儀》鄭注:正者,正也。亦鳥名。齊魯之閒名題肩為正。正,鳥之捷黠者,射之難中,以中為雋,故射取名焉。

又與征通。《周禮·夏官》:諸子有兵甲之事,則授之車馬,以軍法治之,弗正。疏:正,音征。謂賦稅也。唐武后作ٺ。[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首筆橫居上偏右;第二筆豎寫在豎中線右側;短橫寫在橫中線;短豎寫在首橫左端下方;末筆橫長而平。

近義辨析

正、在

"正"和"在"都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持續,但是"正"着重指時間,"在"着重指狀態,如現在正上着課呢|時代在前進。"在"可以表示反覆進行或長期持續,"正"不能這樣用,如經常在考慮、一直在探索。

漢字文化

中國人在計數時,常常用筆畫"正"字,一個"正"字有五畫,代表5,兩個"正"字就是10,以此類推。據說該方法最初是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用的。清末民初,戲園(俗稱茶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娛樂場所。每天戲園裡要迎來很多觀眾。可是那時候還沒有門票這種東西,戲園就安排"案目"在戲院門口招徠看客,領滿五位入座,司事(記賬先生)便在大水牌(類似黑板)上寫出一個"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座席前設有八仙桌,看客可邊品茶邊看戲。稍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到散場結賬時準確無誤。

該方法隨着戲院實行門票制而被廢棄了,但是作為一種簡明、易懂、方便的記數法,一直流行於民間。很多中國人在統計選票、清點財物等時候,都還保持着用"正"字計數的習慣。[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