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燈 張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正月十五夜燈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着重描寫了元宵節宮中內人踏歌的情景。先寫燈節的輝煌氣勢:燈是「萬燈」,「內人」三百,舞時是連袖歌唱。「一時天上着詞聲」,再現了人間天上一派歡歌樂舞的熱鬧景象,風格絢麗,語言曉暢,形象鮮明。
原文
張祜〔唐代〕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譯文
元宵佳節,千家萬戶走出家門,街上亮起無數花燈,好像整個京都都震動了。
無數宮女盡情的歡跳連袖舞,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
賞析
本詩描寫 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銷魂的時刻。
唐宮內萬燈齊明,舞衲聯翩,歌聲入雲,有鳥瞰式全景、有特寫式近景,場面壯觀,氣象恢宏。
千門開鎖萬燈明:「千門開鎖」就是指很多門的鎖都打開了,「千門」泛指很多門,門鎖都打開了即人都出門了。
「萬燈明」萬燈,泛指很多燈,明則是亮起來了。正月中旬動帝京:「正月中旬」正月的中旬就是指正月十五。「動」震動。形容熱鬧。「帝京」是指京城、國都百內人連袖舞:「三百內人」應該是指很多的宮女。「三百」也是形容人數眾多的,非實指。「連袖舞」又稱「袖纏舞」,中國古代的一種舞蹈形式。「一時」是說當時,「天上著詞聲」是指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也是極言歌舞的熱鬧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數的眾多,聲可直傳天上。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為正月十五元宵節所作。元宵節自漢朝起便有燃燈的習俗,到了作者所生活的唐代,這一習俗已發展得十分興盛。
簡析
《正月十五夜燈》是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着重描寫了元宵節宮中內人踏歌的情景。先寫燈節的輝煌氣勢:燈是「萬燈」,「內人」三百,舞時是連袖歌唱。「一時天上着詞聲」,再現了人間天上一派歡歌樂舞的熱鬧景象,風格絢麗,語言曉暢,形象鮮明。
張祜
張祜(hù)(約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縣)人,詩人。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早年曾寓居姑蘇。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不報。辟諸侯府,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寓居,愛丹陽曲阿地,隱居以終。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