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此情綿綿(王金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此情綿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此情綿綿》中國當代作家王金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此情綿綿

——我與安徽《保健與生活》(連載8)

寫在前面

本人從年輕時就喜歡寫作,可一輩子也沒寫出個子丑卯酉。然而,也有引人自豪的是,我在全國各地100多家報刊以及電台、電視台發表(播出)各種長短不一的稿件約5000多篇,獲獎100多次。

最近,筆者在閒暇中,從書櫃裡搬出了昔日的一大摞雜誌,也「翻」出了一個又一個難忘的記憶……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應該經常回憶回憶,這樣您才不會焦躁、鬱悶、煩亂,最起碼可達到暫時的平靜。

現在請繼續分享我同安徽《保健與生活》雜誌的「不了情」。

《保健與生活》雜誌增刊

說來也是富有戲劇性,我同安徽《保健與生活》雜誌是怎麼「掛」上的呢?那是1996年年初的一天早晨,我到我們省中醫院上班,因趕時間騎車過猛,差點撞上前面騎車的女士。當我騎過去回頭一望,喲,這不是原來在我們醫院眼科工作的柯志文主任嗎?後來調安徽科技出版社工作了。我急忙停下車打招呼,柯志文主任也停下了車,同我寒暄了幾句,並說她現在負責《保健與生活》雜誌的編輯、出版以及發行工作,隨後向我約稿,並從提包里拿出一本雜誌送我參閱。於是,我欣然答應,說干就干,當天下午休息,我花了半天時間,將一篇社會大特寫稿件《結核病緣何又重來》完成便寄發過去,結果,在1996年4期發了出來。我十分高興,陸陸續續又寄了數十篇稿件,大都見刊了。 另外,寫稿編稿之間,我同柯志文主任以及芳菲、付玉晶編輯還建立了既深厚又難忘的友誼,這其中還在編輯部當過一段時間的編輯。迄今,我們仍然保持着電話、微信聯繫。

新聞文學界有句名言:「以文章會朋友,舉事業為生命。」我正是靠自己的勤奮筆耕,才「會」了一大群編輯師友。我們經常書信以及電話交往,談稿件。談生活,談家庭,談理想,談人性,有的甚至成了「忘年交」。感謝他們為我文章能夠問世而默默無聞的付出,感謝他們,記住他們的名字,永遠!

感謝、感恩柯志文主任以及芳菲、付玉晶編輯!

現採擷幾篇文稿,以饗讀者及網友。

母親,您本不該離去……

這是一件令我徹骨難忘的往事。我的母親是不會死的。如果當時護送得當,她老人家也許還能多活幾十年。可是,她離開我們已經40多年了。40多年了,我親愛的母親,您在九泉之下閉上眼睛了嗎?

歲月悠悠。對母親的懷念,以及我這個當兒子——醫生沒能盡到保護和醫治母親的責任,至今深深地痛悔!

那是1980年5月20日下午,年僅47歲的母親,在農村同姑娘們比賽挑大糞。母親有高血壓病。平時,她有時也說有頭痛、頭暈、手發麻等等,母親因患有高血壓病和高脂血症(註:至於高血脂為什麼會導致腦中風,其機理是高血脂會導致高血壓。在人體內形成動脈粥樣硬化以後,並導致心肌功能紊亂以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會大量激活,促使血管動脈痙攣,誘致腎上腺分泌升壓素,導致血壓升高。而人體一旦形成高血壓,會使血管經常處於痙攣狀態,而腦血管在硬化後內皮受損,導致破裂,形成出血性腦中風,而腦血管在栓子式血栓形成狀態下淤滯,導致腦血栓和腦栓塞),可當時在缺醫少藥的農村,這算得了什麼呢?她照樣趕農活,乾重活,照樣同別人比賽(當時生產隊分成三個包工小組),結果,肩挑一擔糞在跨田埂缺口時,只見腿一軟,癱在那裡。范大嫂急忙將我母親扶起來,我母親便一口接一口地吐了起來。幾位老鄉見狀,便七手八腳到將我母親抬回了家(註:醫學上要求,腦出血的病人,早期原則應以「就地處理,就近治療、減少顛簸,密切觀察」為宜。現場的人們不要緊張慌亂,儘量讓病人平躺下來,保持安靜,千萬不要頻繁地搬動或折騰患者)。老鄉們哪知我母親是腦出血,更不知腦出血的正確護送。你搬頭,他抬腳(註:醫學上要求,搬運這類病人時,最好3個人同時動作,一個人托起病人的頭部和肩部;另一個人搬動腰部和臀部;第三人抬起下肢,互相配合着將病人抬到應該抬到的位置上。轉送時,應採取水平體位,即保持頭與軀幹始終成一字形,身體的長軸與前進的方向相垂直。另外,搬動病人時,忌頭部抬得較高,因為這樣會使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而流動,進一步壓迫腦組織,常誘發危及生命的腦疝),至於抬送的姿勢是否正確,老鄉們是一無所知!據我父親(註:我父親也因身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於2002年7月30日下午5時左右病逝)生前回憶,本來母親在路上都還很清醒,可被大家抬送到家後,就有點迷糊了,還吐得凶。

我的父親,斗大的字不識一石,他哪裡又知道如何正確護送我母親上醫院呢?從鄰居家借張人力平板車,邀鄰居幫忙,用力將母親抬上了平板車,急慌慌地向幾里之外的公社衛生院奔去。農村的泥巴路坑坑窪窪,平板車在路上急速地跳躍着,母親的身子和頭部也隨着來回晃蕩和顛簸。「哇—」「哇—」母親在路上吐得更劇烈了,父親見狀,將平板車拉得飛快,汗從他的臉上唰刷地往下流。公社衛生院終於到了,可醫生到來後,聽聽心臟,摸摸脈搏,又搶救了一會,最後搖搖頭說,不行了……

據父親當時回憶,醫生說,我母親大概在半路上就停止了呼吸。腦出血這種病,哪能在坑坑窪窪的路面上劇烈晃蕩和顛簸呀!用平板車運送,沿途要特別注意保護病人的頭部,防止發生劇烈搖晃和震動。昏迷嘔吐的病人,頭要轉向一側,便於嘔吐物從口腔中流出,以避免阻塞呼吸道而造成窒息。呼吸困難者,要用氧氣袋給予氧氣吸入。可運送病人只有我父親一人,他哪裡能顧得上呢?再說,他根本就不知道運送病人還有這麼多的科學講究……

第二天,家鄉來人到醫院向我報喪,我一下驚呆了!多麼慈愛、善良的母親,勤勞一輩子,苦了一輩子,怎麼說走就走了呢?我那時剛好在學醫,對腦出血這樣的病人如何正確護送也或多或少地知道一點,回家聽父親將救母親的前前前後後經過一說,便不知天高地厚地非常生氣地責怪他們好心幫倒忙。「母親是腦溢血,你們怎麼能那樣搬動和運送她呢?就是你們的錯誤做法,葬送了我母親的生命……」我當時不通情理惱怒地責怪我那可憐兮兮的父親。「公社醫院醫生也說了……可我們哪曉得呀!」父親當時雙手抱着頭,哀哀地說。是啊,父親以及那些好心的鄉親們,他們哪知道腦出血是如何正確地護送呀!別說老鄉們,就是現在的許多城裡人,以及為數不少的醫務人員,對腦出血的病人會科學地搬運嗎?

母親,我那可憐的母親,在九泉之下快20年了。母親是不會安眠的,她深知要在今天,今天這個條件,有「120」急救中心,由老鄉們打個電話(我們合肥市廬陽區大楊鎮許多家都裝了電話,許多人都有了手機),不亂搬動,就地救治(如今家鄉的公路又寬又平,避免了過去的坑坑窪窪黃泥路的顛簸),科學護理(老鄉們如今經過電視、書報衛生科普的宣傳,已懂得了不少醫學保健知識),也許不會死了,最起碼不會死得那麼早,那麼匆匆!

母親畢竟只有47歲呀,她去世得太早、太早了!

今天,由於醫學科學技術的發展,衛生知識的普及,千萬個類似母親這樣的病人再也不會重蹈覆轍了。母親,我親愛的母親,您在九泉之下為這些幸運者而祝福吧!

又是一個追思日。母親,您安息吧,永遠地安息吧……

專家門診的困惑

現在,不少的醫院在開展專家門診的同時,還紛紛掛出了「疑難病專家門診」、「名醫門診」、「特需門診」、「首席專家門診」等等的招牌,有的新聞媒介還作了這樣報道,說此舉是為了改革的需要而緩解專家門診病人擁擠的矛盾,並說這樣的門診掛號費比專家門診要高,配備的都是一些疑難雜症方面很有成就的醫療專家,他們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較好。

看了這樣的報道,筆者心裡犯疑惑:這專家門診還分一般的和不一般的?一般的專家門診是幹什麼的?這樣的專家門診不看疑難雜症?還是看了無法解決?如果是這樣,專家門診跟普通門診又有什麼二樣?既然一般的專家(按此報道所言)醫術不高明,醫德不好,那還不將此取消留着幹嘛?有的病人反詰:什麼「疑難專家門診」,還不是嫌掛號費低(5~10元),打出了「疑難」、「名醫」二字,變相增加掛號診療費唄?

大概是在1987年前後吧,隨着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各家醫院都陸續開設了專家門診。上這樣門診的醫生一般必須是取得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以上的醫療(教學)人員。毋庸置疑,專家門診的開設,為方便群眾就醫以及搞活醫院經濟和擴大醫院的知名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時過境遷,今天的醫療衛生部門人才梯隊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中、初級職稱的人才結構成了倒三角形。病人呢,也對如今的專家門診普通化,「濫、亂」的現象很有看法。可看法歸看法,「專家」的隊伍仍在年年擴大,因為現在的職稱評定年年都有,職稱評審的經常化,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以上的醫療衛生技術(教學)職稱的人員也就越來越多,「三代同堂」的局面已不可避免。我並非提倡「論資排輩」,年輕的也照樣可成為一流的專家,問題是,以此副高職稱以上的人員論「專家」,是否科學、合理,值得商榷。

為什麼如今的專家門診聲譽不高?為什麼有的專家什麼病,甚至連實習醫生能看的病也抓在自己的手上看?而真正的疑難雜症卻你看不好我也看不好,這大概也就是某些醫院打起了「疑難」、「特需」、「名醫」、「首席專家」旗號的原由吧?既然一般專家門診名不副實,看不了看不好疑難雜症,那麼,要這樣的「專家門診」幹什麼?何不退回到名副其實的普通門診?而讓這些德術雙馨的「疑難專家」成為名副其實的專家門診?這也是「南郭先生」退出「濫竽充數」行列的一個有力舉措嘛!

筆者認為,現在的專家標準不清,概念模糊,以副高以上技術職稱為界線的標準只是各地方的約定俗稱而已,國家衛生部有關部門應將此劃分的標準、條件以及專用稱呼以行政法的手段確定下來,名正則言順嘛,這也是為了同國際接軌!再說,國家頒布的《執業醫師法》,已用法律的形式將醫師分為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專家」是個什麼概念?它只代表某一技術專長,在老百姓眼裡,誰給他(她)治好了病,誰就是專家,無論你是主任醫師還是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等等。如果不重新劃分或規範「專家」的標準,照此發展下去,「疑難專家門診」、「名醫疑難病門診」、「著名醫門診」、「國家級專家門診」、「首席專家門診」等等招牌便會相繼掛起來,讓老百姓看得頭暈目眩,不知所措,也使人產生「專家、名專家、著名專家、首席專家、頂級專家、國家級專家、國際級專家」等明銜到處飛、四處是的不良印象。

值得欣喜的是,如今的「名醫」、「專家」觀念即將改變了,即「名醫」、「專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型的。今天您是「名醫」、「專家」,如果不努力,很快就會被淘汰。這個單位聘請您是「專家」,您就是,如果不聘請了,就什麼也不是。職稱不受資歷、學歷等限制,主要看您的功績。這個單位不聘用您,那個單位也許會聘用您,只要您是塊金子,放到哪裡都會發光。「名醫」、「專家」,已不完全同職稱的高低化等號了。

什麼人才配得上稱呼為「國家級專家」呢?鄙人認為,最好以「院士」為準;一個三級甲等醫院(未來的二級醫療機構),最好以「主任醫師」、「教授」為準,而一級醫療機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則以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為準(因為隨着改革,地市級醫院將逐步不復存在)。當然,真正的專家應是患者心中的「偶像」。患者認您是專家,您就是,否則,即使官方承認也是名不副實,「繡花枕頭」一個。

何謂「專家」?老百姓說,您給我看好病,省了錢,就是「專家」,否則,什麼都不是!

醫生下筆要有「法」

那是前幾年的事了。那天,筆者在門診接診了一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女病人。本來嘛,按正常途徑就診,該怎麼樣就怎麼樣,不存在着是非。可在書寫病歷時,這位女病人一再要求我在病歷上寫上有外傷史,並證明她的腰腿麻痛就是由外傷引起的。因為從醫多年,對此類病人的要求也屢見不鮮,所以,我心中有數地問道:「你為什麼要求我這樣寫呢?請你如實地向我講,否則,我不好下筆……」這位女病人猶豫了一會,終於向我如實說道,幾天前,她因門口垃圾問題同鄰居吵了起來,最後發展到動手。廝打中,她被鄰居推倒在地,後發現腰腿麻痛,便到附近的醫院就診,拍X線片及CT片,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可當她要求經治醫生出個因外傷引起的證明時,那位醫生警覺地就是不出,弄得她同這位醫生大吵了一頓。為了平這口氣,她將鄰居告到了當地派出所。負責處理此事的警員指定她做法醫鑑定,可法醫鑑定椎間盤突出與該次外傷無關,令她既失望又惱火。「怎麼會無關呢?法醫肯定被他們買通了,糊我們老百姓不懂!」這位女病人忿忿地說到這裡,用近乎渴求的目光望着我,「王醫生,聽人說,您是位有良心又正直的醫生,醫術也不錯,今特地慕名來求您給個公道……」

我接過女病人遞送過來的病歷及片子以及法醫鑑定,仔細看過,又替女病人檢查了一下,然後肯定地說道:「法醫的鑑定是正確的……」 「什麼?您也這麼說?您是不是害怕卷進去,也當'和事佬』 呀?」女病人勃然變臉,不問青紅皂白地指責道。

「作為醫生,我只認科學,講究實事求是,有什麼怕的?!」我生氣了,義正詞嚴地呵斥道。

「對不起,王醫生,我太激動了,您這樣認為,定有充分的理由,能否說說讓我口服心服?」女病人語調降低了,帶有歉意地問道。

「當然可以,沒有理由,我豈能無緣無故下結論……」我見女病人和氣了,也語調低緩地說道,「我們人體脊柱上有多個被譽為'高級彈簧墊』的椎間盤,分頸段、胸段、腰段。椎間盤是由髓核、纖維環、軟骨板三部分組成。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刺激神經根、血管等周圍組織,並使之產生反應性改變,造成腰腿麻痛或坐骨神經痛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其主要症狀是下腰痛伴單側或雙側坐骨神經放射痛,往往因疼痛、功能活動障礙而失去勞動能力,甚則生活不能自理,因此給患者造成的痛苦也較大。至於導致腰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主要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外因則有外傷、勞損或風寒潮濕的侵襲等。」

「可我不太明白,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可考慮與外傷有關呢?」女病人打破砂鍋紋(問)到底了。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大多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損傷、跌傷、閃腰以及外力撞擊等,如彎腰搬取重物或肩負重物時不慎滑倒,腰部突然扭轉,或被什麼重物擊傷等,由於腰椎排列呈生理前凸,椎間盤前厚後薄,髓核位於中央偏後,當伸膝充分彎腰時,髓核則向後移動,此時腰部肌肉及韌帶處於鬆弛狀態,椎間盤不僅承擔全部壓力,且纖維環後部需承受較大的拉力和張力。若此時驟然轉動或猛然跌倒等,則還要承受暴發性的旋轉力。上述作用力的總和若超過纖維環的耐受限度,即可發生纖維環撕裂、髓核突出。就拿您的病情來說吧,雖然有被鄰居推跌倒地史,可到醫院檢查時未見腰部明顯損傷,從X線片及CT片來看,提示腰3~5椎體退行性改變,腰4~5、腰5骶1椎間盤突出,但已有變性及鈣化,黃韌帶肥厚,側隱窩狹窄等,這就說明您早就有腰腿麻木及疼痛病史,平時時好時犯,只不過這次被人推跌了一下,也許能使症狀加重罷了,我說得對不對呀?」我笑了笑,問道。

「王醫生,您說得不假,我服了……」女病人紅着臉訥訥地說,「我的腰椎間盤突出已好幾年了,還住院做過牽引推拿,正如您說的,時好時犯。這次跟鄰居吵嘴打架,本來不想找麻煩,可那家人太不講理了,我就想'賴』一下……」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頒布的《人體輕傷鑑定標準(試行)》第43條的規定,'外傷性椎間盤突出』構成輕傷是可以成立的,但也有一定的條件。什麼樣的條件呢?據有關專家分析及筆者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一是'椎間盤突出』的診斷要明確,這不僅要靠病人自訴病史、症狀,檢查所見體徵,更要有影像學檢查結果。在這裡要提示的是,儘管醫生在你的病歷上寫上了有外傷史,但那是根據病人的主訴而記錄的,實際情況究竟是怎麼回事,當事人必須有旁觀者3~5人的證言證詞,法律上才有效,否則,光憑醫生的病歷記錄,是不能算數的,因為醫生畢竟不是現場目擊者,現在的記錄只是根據病人的一面之詞罷了。但醫生及醫療單位不能向病人提供就是外傷引起的證明,因為這不符合醫療常規,是違法的。如果誰出這樣的證明,將被視為偽證或'或然』(不肯定)證據,將受到法官的質詢或法律的追究。二是確實存在相應部位損傷並達到一定強度。如你被鄰居推跌倒後,原先就有腰椎間盤突出,與此次推跌並無多大直接關係,當然,也不能完全說毫無關係,推跌畢竟也是一種強有力的刺激嘛,可造成新的損傷或使病情加重。我建議你,同鄰居協商一下,可否適當給點補償費,也算是'化干戈為玉帛』吧?如果對方不理,您再通過當地組織或法律解決……」

「啊,王醫生,我真得好好謝謝您,您不僅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醫學課,也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法制教育課!至於跟鄰居的糾紛嘛,我想開了,和為貴……」女病人讚許地連連點着頭,滿意地離我而去。

這是位比較開明的女性。一場醫療糾紛風波也隨之平息。

看來,當今的醫務人員不僅要會看病,而且還要了解社會,懂法律,懂心理,做個好的「三維醫生」,也叫「立體診斷醫生」,即醫學、社會、心理「一路通」。如此,醫患之間也多了一些「和為貴」的成分,按時髦說法,就是「和諧」。

「摳鼻癖」,起因居然是那漂亮的女同學

高中生李某因頻頻挖鼻子一年余,被母親帶領到了S醫院心理科。「醫生,我這孩子有個壞毛病,整天喜歡摳鼻子,您看,鼻子都讓他摳爛了,無論怎麼說他訓他,都改不掉這個壞毛病。還有,上課時因為摳鼻子而分心,弄得學習成績也大幅度下降,現在該怎麼辦呀?」李某的媽媽焦灼地問道。

心理科高醫師請他們母子倆先坐下,然後慢慢地詢問起來。原來,李某的摳鼻子還有一段「艷史」。那是一年前的一天,李某上高一的時候,那天,他與他們對面班上的一位漂亮的女同學在樓梯口相遇了。這位女同學落落大方地向他打了招呼,可他卻窘迫得不知如何是好,猛然間覺得鼻孔刺癢,情不自禁地用手去挖,引得那位女同學「咯咯」地大笑起來,然後一溜煙兒跑回了她的教室。李某當時好狼狽喲,楞在那裡好半天才回過神來。他恨自己當眾出醜,尤其是在那麼漂亮的女同學面前。就這樣,從那天開始,李某一見這位女同學就身不由己地用手挖起鼻子,漸漸發展到不見這位女同學也挖鼻子,一會兒不挖就覺得鼻子癢得難受,挖後先是感到輕鬆,繼而沮喪。由於鼻子屢受創傷,李某現在稍微受了一點涼或過於疲勞,就會傷風感冒打噴嚏。五官科醫生一再叮囑他不要挖鼻子,可他的手就是控制不了,一不注意就鬼使神差般地挖起來。

「我也知道挖鼻子是個壞習慣,可不挖就特別難受,我該怎麼辦呢?我恨死我自己了,沒出息的東西!」李某苦惱萬分地說道。大家知道,用手指挖鼻子,不僅是形象不美,且對人的健康也十分有害,等於是在自毀人體健康的「門戶」。鼻子是人體呼吸道的「門戶」,鼻腔內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分泌粘性液體,對寒冷的空氣予以加溫,對乾燥的空氣加以濕潤。鼻毛縱橫交錯,像是一道屏障,對吸入空氣中的灰塵雜質進行粘附過濾。所以,鼻子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關係到呼吸系統的健康。如果隨便亂挖亂挖鼻孔,就容易引起萎縮性鼻炎等疾病。其次,由於鼻粘膜萎縮、分泌物減少,鼻腔的防禦功能下降或者喪失,還容易導致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咽炎、慢性氣管炎、鼻竇炎及肺炎,等等。

李某明明知道挖鼻子是個壞習慣,為啥偏偏改不了呢?難道罪魁禍首就是那次同那漂亮女同學見面嗎?心理科高醫師在進一步了解中得知,李某系獨生子,母親孕期無異常,足月順產,母乳餵養,智力正常,無特殊疾病史,家庭和睦。父母三代無精神疾患及類似疾病史。在體檢中發現李某發育正常,營養良好,心肺肝脾無異常。神經系統未見異常。鼻腔紅腫,鼻黏膜萎縮。

高醫師通過檢查分析得出,李某患的是「摳鼻癖」,屬於習慣和衝動控制障礙的一種。其主要特徵是反覆挖鼻子而不能自拔,最終導致鼻腔紅腫,鼻黏膜受損。其次,李某同時伴有挖鼻子前不斷增加的緊張感和挖鼻子後的輕鬆、滿足、愉快感。患病率青少年明顯多於成年人。摳鼻癖的病因與發病機制至今不太清楚,很可能與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有關,如李某就與偶然的「艷遇」有關。據悉,約1/4以上的患者起病與心理應激因素有關。抑鬱素質被認為是摳鼻癖的易患因素,不過這類病人並無特殊的人格特點。有人認為挖鼻子的主要目的是尋求自我刺激和機體的放鬆。摳鼻癖涉及身體的各個部位,即也可發展到摳別的地方。約1/3的病人症狀持續1年左右,部分病例可達20多年。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法,一般療法可採用心理治療。抗抑鬱劑可能有效,行為療法對部分病例有效。因此,為了李某能從挖摳鼻子的泥淖中儘快走出,家人及老師同學們均應幫助他、督促他,分散他的注意力;必要時可採用懲罰療法,即專人看守一段時間,或在他的手指上沾上辣椒粉,或一旦出現挖鼻子衝動時就彈手腕上的橡皮筋,直至衝動念頭消失。必要時,可採取轉學迴避的辦法,以免李某常常受到那位女同學的「刺激」。只有採取教育引導與行為治療相結合,才能使李某逐步改掉挖鼻子的壞毛病。如果挖鼻子實在難以控制,可配合必要的藥物治療,如選用小劑量的阿普唑侖1.2毫克/日,其目的是改善焦慮、緊張情緒,增強治療的信心。同時,還要教育李某這樣的青少年,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戀愛觀,中學生正是學知識求本領的黃金時期,不要過早地涉入愛河,以免影響學習成績和身體健康。

下肢痛癢,原是脊柱病「惹」的禍

在疾病的大家族中,有時看來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病,也會出人意料地「聯姻」。前不久,一位姓阮的女患者,滿臉愁容地來到了省城醫院針灸推拿科就診。

「請坐,請坐!」陳醫師熱情地接待道。

「醫生,我腰不好,左邊屁股也疼……」患者阮某開門見山地說道。

「您這大腿外側的'烏青塊』是怎麼回事?」陳醫師邊檢查邊問。

「別提了,這大腿青一塊紫一塊都半年多了,還經常瘙癢、酸脹、刺痛……」患者阮某不耐煩地擺擺手。 「沒有到醫院看過?」陳醫師好奇地問。

「咋沒看過?幾家醫院的皮膚科、普外科、神經內科、血液科等都看過,就是看不出什麼名堂來,胡亂吃了不少藥,可一點用處也沒有……」 患者阮某垂頭耷腦、灰心喪氣地說道,「我這輩子不知倒了什麼霉,攤上了這個怪病,唉,看來這'怪病』是沒辦法治療了……」 陳醫師替女患者阮某作了仔細檢查,包括腰椎、骨盆X線片和CT等,發現患者的左側骶髂關節和腰椎小關節失穩並錯位,同時伴有腰椎間盤脫出症。針對這一臨床病例,陳醫師將其收住院治療,首先採用脫水療法,給予甘露醇、β—七葉皂苷鈉等藥物靜滴,旨在減輕神經根部位的水腫和炎症,爾後,對病人進行拉壓整復治療。由於採用了快速牽引法,使患者的腰椎間盤神經根椎間孔的相對空間得到擴大,有效地減輕了神經根的刺激;又通過椎間孔阻滯方法,使患者的坐骨神經痛體徵顯著改善。標本兼治的結果,女患者間盤脫出被治癒。奇怪的是,折騰她半年多的左大腿的「烏青塊」及難以名狀的瘙癢、疼痛感也消失了……

「真是奇了怪了……」女患者阮某見自己的「怪病」消失,欣喜地問道,「陳醫師,怎麼腰痛病治好了,大腿外側上的皮膚'青一塊紫一塊』怎麼也不見了?甚至連惱人的瘙癢和疼痛也消失了,這是怎麼回事?!」

「您的疑問確實有道理!」陳醫師想了想,然後認真地說道,「您所說'青一塊紫一塊』,也就是烏青塊,醫學上稱紫癜,通常由以下幾種原因引起:(1)血小板減少,即有的人表現為早晚刷牙時牙齒容易出血,女性月經量比別人要多得多,同時,上肢或下肢等部位受到輕微的損傷就會出現烏青塊,有時舊的烏青塊尚沒消失,新的烏青塊又出現;到醫院檢查,往往血液中的血小板數目低於正常值。醫學上將這種血小板減少引起的'烏青塊』稱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過敏,即有的人吃了魚、蝦、蟹、蛋、奶等食物或服了某些藥物,或得了'上感』等疾病後,四肢尤其是下肢的側面出現對稱性的小的烏青塊,同時伴有關節痛和腹痛等,到醫院檢查,血小板往往正常。醫學上將這種過敏引起的'烏青塊』稱作過敏性紫癜。(3)紅細胞致敏,即有的人由於工作、學習或戀愛、婚姻等受挫,精神上受到較大的創傷,身上有些部位會出現大小不一的烏青塊,摸上去有疼痛感,同時全身感到不適,頭痛、噁心,甚至有鼻出血。醫學上把這種與精神、心理等因素引起的'烏青塊』稱作自體紅細胞致敏性紫癜。此種烏青塊大多經1—2周後自行消退。由於情緒影響,烏青塊也可反覆發作。至於有的女性每次'老朋友』(月經)來後引起的'烏青塊』,醫學上稱作單純性紫癜,症狀以—下肢多見,月經量卻不多,也無其他任何出血症狀,其原因可能與女性激素代謝紊亂有關。這種單純性紫癜預後良好,部分病人以後會自愈而不再發生烏青塊。值得注意的是,此種病人中部分有明顯的家族史。而您左大腿外側的'烏青塊』,均不屬於這些原因引起,所以治療也就沒有效果……」 「那麼,為什麼腰痛病會引起大腿青一塊紫一塊且如此痛癢呢?」患者阮某好像要打破砂鍋紋(問)到底了。

「這正是問題的所在!」陳醫師換了一口氣,然後侃侃而談,「腰椎間盤突(脫)出後,致擠壓部位的微循環受到障礙,使部分坐骨神經或股神經根的血供受阻,血供受阻段的神經因此而引起缺氧和微血管床的供氧不足以及破壞,一些致痛物質在這種情況下釋放,造成受壓神經根的疼痛,並導致支配下肢血管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造成下肢瘙癢、疼痛伴紫癜,也就是您所說的青一塊紫一塊。發病原因另一方面可能與您的長期工作取站姿位有關,其表現很像皮膚病或血液病,但本質上是脊柱病引起的,採用針灸及整脊療法等,可對患者全身機能進行調整,脊柱部位的血供得到改善,脊柱內應力平衡恢復,使脊柱小關節趨於穩定,支配下肢血管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得到改善……」 「原來如此……」患者阮某感嘆道,「我若早來看你們科就診,也不至於被'折騰』到現在……」

「如今,占臨床上各類慢性病80%以上的脊柱及其相關性疾病有70餘種,涉及呼吸、消化、循環、泌尿、神經、內分泌等多個系統,橫跨內、外、婦、兒、神經、五官、脊柱外科、康復醫學等多個學科,'鼠標手、學生肘、會計的脖子(頸椎病)、司機的腰(腰椎病)、辦公室肥臀』,已經成為這類疾病普遍性的規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引起高度注意,包括正確的坐姿及必要的鍛煉……」陳醫師意猶未盡地侃侃而談。 「謝謝,謝謝!」女患者一迭連聲地謝過,然後高興地離去……

腰椎間盤脫出症本來與下肢「青一塊紫一塊」仿佛是「風馬牛不相及」,但這位女患者的病情證明,疾病這個「家譜」有時也「風馬牛相及」。本是血緣,「聯姻」莫怪。所以,作為高明的醫生,治「此」也要治「彼」,彼此彼此,才能相得益彰。[1]

作者簡介

王金山,男,66歲,安徽省中醫院退休醫生,年輕時喜歡寫點文章,也發表了不少,但大都曇花一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