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步入高中行路難排憂解難永向前(劉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步入高中行路難排憂解難永向前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步入高中行路難排憂解難永向前》中國當代作家劉軍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步入高中行路難排憂解難永向前

4

在劉剛步入人生求學最關鍵的時候,遇上了歷史上罕見的「三年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是全國性的,這是客觀事實;而不幸的是我們甘肅省遇上了一個後來被人們稱為「活閻王的張仲良,搞了許多勞動大軍:如引洮工程大軍,生產勞動大軍,鋼鐵冶煉大軍等。脫離群眾,不切實際的假、大、空。搞得人心惶惶,人們苦不堪言。我們的鄰居通渭縣餓死了好多人,幸虧我們縣還不是重災區。學校里同學們整天飢腸轆轆,疲乏無力,上課時無精打采的樣子。好多學生因譏餓而退學,劉剛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彷徨,他的「男兒立志登書山,不到峰巔誓不還」的豪言壯語將要化為泡影。一天中午,他一個人在教室看書。一中校長劉忠孝來到他面前,他因專注而沒有發現。劉校長看到他骨瘦如柴,身心俱疲的樣子,心疼地問道:「劉剛,中午飯吃了沒有?」他看到站在面前的劉校長,雙手住着桌子,用盡全身力氣,還是沒有站起身來。突然,眼前發黑,「噗通」一聲,滑倒在桌子下面。當他漸漸甦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在校醫室的病床上。班主任老師任子孝、數學老師林泗海和俄語老師羅開源陪着,他的同學王玠(後來任縣政協主席)、吳振中(後來任一中校長兼黨委書記)和楊興(韓集馬家岔人)等好多學生圍着他,有的讓他喝水,有的讓他吃饃。有的學生開玩笑地說,以後睡覺別走錯地方。他在師生的關懷下,吃飽喝足後,臉上露出了微笑。這時,劉忠孝校長叫他到辦公室來一趟。他到校長辦公室,劉校長讓他坐下,詢問了情況,得知他昨天晚上就沒吃飯一直到今天中午的事後,劉校長痛苦地搖了搖頭!過了一會兒說:「從今天起一定要和同學們一起生活,不能掉隊,現在是困難時期,我們共同努力挺過這段時間。」聽了劉校長的話,他不住地點頭。臨走時,劉校長給他二斤糧票和一塊錢,並鼓勵他努力學習。他激動的淚水模糊了視線,嘴裡不停地說:「謝謝劉校長!」邊說邊從門裡退了出來!

在這艱難的歲月里,他時刻提醒自己堅定信心,困難是暫時的,學習只能上,不能下。

左邊是劉剛右邊是吳振中

夜深了,月兒掛在中天,很圓很亮。他望着夜空中的星星,想着怎樣才能填飽肚子,繼續努力學習。想到了《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他異常興奮,嘴裡喃喃細語:「心中有偶像,學習有力量。」於是,他心中的雜念一下子排除了,他要像范仲淹學習:一學他的惜時如金;二學他的節衣縮食。為了少挨餓,他對一天的生活是這樣安排的:用兩把米熬成的稀粥,分成三份;第一份是熱吃的,其他兩份是晾冷後吃的。這就是他的「一日三餐」;為了減少飢餓,他儘量釆取少運動,如坐着寫作業或躺着看書的方式,杜絕不必要的走動消耗了體力而浪費食物的情況發生。為了擠時間多學知識,他的的確確做到了如譏似渴和廢寢忘食。為了節省時間,他甚至把睡覺時脫衣,起床時穿衣的工夫都擠掉了,常常和衣而眠。劉剛很倔強,他把學習看得比吃飯還重要。同學們都說,他是學習上的「拚命三郎」。

他和同學們的關係很好,常鼓勵大家抽空多讀書,有的人只愛惜自己的生命而不愛惜時間,時間白白地過去了,他嘆道:「流光可惜啊!」學校按照規定讓同學們到附近村里參加生產勞動,他總是書包不離身,一有空閒,拿出書來,隨便翻翻;學生打趣地問他:「有收穫嗎?」他笑着說:「開卷總是有益的。」後來,不論出門幹啥,他總是提着一個袋子,裡面裝着一些書。這也成了他後來的一種習慣。

右邊的是劉剛

後排站的是劉剛,前排(右)吳振中,(左)楊興,他們是從小學到高中的同學。

經過三年的艱苦奮鬥,他終於完成了高中階段的學習任務。

1962年6月的一天,他起得很早,心裡異常興奮,捧着紅艷艷的高中畢業書,背着沉甸甸的書籍,踏上了回家的路。登到東山樑半山腰時,太陽冒出個圓頂子,嫣紅嫣紅的,把縈繞在桃花山頂上祖厲河畔的輕煙薄霧塗成淡淡的玫瑰色,乘着遠處如煙如霧的青山翠田,融作一片朦朧蕩漾的紫霞綠煙在天地間緩緩遊蕩。在這如夢如幻的景色中,他精神飽滿,不由自主地思考着過來的這段日子:

人生路上,坎坷的路,都是靠自己走出來的。就算困難再多,也要自己想方設法解決,就算再多的障礙,都要自己正視現實、一次次地克服;人生,不逼自己一下,就不會知道自己的潛力;不靠自己一回,就不知道什麼是獨立。做人,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但也不要低估自己的人生實力。相信自己,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人,只有壓力才會有動力。世間,凡作出成就的人,往往能屈能伸。哭時沒人哄,故學會了堅強;懼時沒人陪,故學會了勇敢![1]

作者簡介

劉軍,男,會寧大溝通安人,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會寧一中高級教師,現已光榮退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