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邑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範圍之內,東北與泊頭市為鄰,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
武邑縣轄7鎮、2鄉、1區,總人口35.5萬人(2012年)。1994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扶貧重點縣,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扶貧開發重點縣,2002年被命名為「河北蔬菜之鄉」。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武邑縣退出貧困縣序列。[1]
目錄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武邑縣轄7鎮(武邑鎮、清涼店鎮、橋頭鎮、審坡鎮、趙橋鎮、龍店鎮、韓莊鎮)、2鄉(紫塔鄉、圈頭鄉)、1區(縣經濟開發區),共524個行政村,總人口33.5萬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武邑縣地處東經115°45′--116°08′,北緯37°37′--38°00′之間,東西最寬27公里,南北最長42.5公里,總面積830.1平方公里。位於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東鄰阜城縣、景縣、西接桃城區、深州市,南與棗強縣接壤,北與武強縣毗連,東北與泊頭市為鄰。地處京津都市經濟圈和臨港經濟半徑輻射範圍之內,北距北京260公里、天津240公里,西距石家莊120公里,東距黃驊港170公里,南距鄭州460公里。
地貌
武邑縣屬於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全境地勢平坦,由西南向東北平微傾斜,海拔15.10--22.50米,平均海拔20米。
氣候
武邑縣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間2575.6小時,全年日照率58%。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195天,地面平均溫度11.9℃,年平均5厘米地溫13.8℃。年平均降水量518.5毫米左右。
土壤
武邑縣土壤類型主要為潮土亞類,東南沙,西北粘,中間鹼,沿河兩岸是良田,PH值7.3--8.9,有機質含量一般為0.8%左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武邑縣耕地面積89萬畝,其中水澆地62萬畝,人均耕地2.67畝,噸糧田45萬畝,為傳統農業大縣。
水資源
武邑縣境內有滏陽河、滏陽新河、滏東排河、索魯河、清涼江5條主要河流,流長193.29公里。地下淺層水為10至20米,深層水250米至300米。排灌渠23條,流長359.71公里。全縣河道總長553公里,蓄水能力3000萬立方米,行洪排瀝能力5000立方米/秒。
人口民族
截至2012年,武邑縣總人口33.5萬,其中農業人口27.9萬,絕大多數為漢族人。
交通
武邑縣境內公路縱橫交織,1條國道(106)、5條省道(衡德路、寧武路、武千路、040、衡井路)穿越全境,邯黃鐵路在境內設衡水東站,與石德鐵路在清涼店鎮形成黃金十字交叉,連通東西,通衢南北。
經濟
綜述
2018年,武邑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2億元,是2010年的1.83倍,年均增長7.8%;全部財政收入完成6.9億元,是2010年的2.89倍,年均增長1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3億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長7.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2010年的8613元、3091元提高到22432元、9202元。
第一產業
2018年,武邑全縣耕地83萬畝,農業人口27.9萬人,農村人均耕地3畝,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年產糧食8億斤、蔬菜7億斤、果品1億斤,生豬存欄16萬頭、肉奶牛存欄7.5萬頭;全縣發展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達到4個;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達到8家、市級4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76家,其中國家級示範社4家,省級13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4.4%;無公害認證蔬菜產品達到21個,綠色產品認證3個。
第二產業
2018年,武邑縣安排產業發展引導資金5000萬元,設立1億元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3家、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72家;古早清涼、河北道遠等4家公司進入上市掛牌程序;益通管業、東盛鐵塔等4家企業進入納稅超千萬行列;全年淨增市場主體1894家,總量達到16288家,同比增長13.2%。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2018年,武邑縣全年完成民生投入8.8億元,占全部財政支出的77.9%。開工建設保障房763套,改造農村危橋15座,建成農村公路33公里;「供水一體化」完成7座鄉鎮水廠水源置換,「供氣一體化」完成45000戶「氣代煤」;投資1.36億元建成全市單體面積最大的主題公園觀津公園,縣城綠地面積達到560萬平方米,人均公園綠地15平方米;投資5億元建成占地1265.6畝的衡水野生動物園。
醫療衛生
2018年,武邑縣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醫聯體建設紮實開展,分級診療體系初步建立;縣醫院醫養中心正式運行,被確定為省、市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人群覆蓋率達到6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全覆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7%,累計補償1.76億元,受益農民7.8萬人;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全衡水市第一。
教育事業
2018年,武邑縣加快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宏達東方學校9月份建成投用,新職教中心正在加緊建設,縣城規劃建設的2所小學已完成前期;武邑中學高考成績連續10多年雄踞全省縣級高中第一,2018年20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武邑職教中心是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年培養專業技術人才400多人,對口高考成績持續位居全省前列;規劃建設占地5000畝的教育園區,衡武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落戶武邑。
社會保障
2018年,武邑縣社會保障全面加強,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扶貧工坊,積極開發公益崗位,開發設立公益崗位1800餘個,解決就業12000餘人;全縣新增城鎮就業333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12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6%。
名勝古蹟
竇氏青山墓
竇氏青山墓又名「安成候墓」,位於武邑縣縣城東14公里的青冢村南邊。占地36582平方米,是漢文帝皇后竇猗房的父親竇青的墳墓,因竇青被漢室封為安成候,故又稱安成候墓。竇氏青山墓今高22.9米,周長490米,1982年9月29日,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冢漢墓
青冢漢墓位於武邑縣青冢村北約1000米處,與該村村南500米處的「竇氏青山」隔村相望。該墓於2005年11月19日被青冢村村民取土時發現。墓葬呈東西向,墓距地表約5.2米,由甬道、前室、後室、南耳室組成,後室西壁有一龕,各墓室之間有甬道相通。經省、地文物部門的有關專家研究鑑定,該墓的年代應為東漢中期,墓主人應是當時的豪強地主。
龍店墓群
龍店墓群位於武邑縣縣城西北10公里的龍店村北。為宋代墓,其中一墓有墓室三個,繪有壁畫、人物形象生動,出土有字磚、白陶碗、陶盤。宋墓西300米,有一漢墓,出土有銅馬腿、銅鏡、雙耳環、香爐、龍火勺等。
中角墓群
中角墓群位於縣城南5公里的中角村西北200米處。1958年出土,1991年省地縣文物部門發掘出土陶俑、陶禽、陶獸、陶器皿、人頭骨等。
樂毅墓
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武邑縣誌載:樂毅墓在縣城東30里,距觀津村約2公里。在文革中遭破壞。
東昌故城
東昌故城在武邑縣縣城東北14公里相城街村西北隅,東昌故城年代久遠,上古黃帝時封昌若於此。漢高祖改東昌縣,屬信都國。後屬安平國、信都郡和冀州。公元627年廢,其地入武邑縣。
觀津古城
古觀津,春秋戰國時為名城邑。漢高祖改觀津縣,原信都國經漢、晉南北朝、隋數代幾置幾廢。唐貞觀元年歸入武邑縣。時近八百年。後逐漸演化為村,稱觀津村,1948年劃為前觀津、東觀津、西觀津。
東嶽行宮
東嶽行宮,俗稱天齊廟,遺址在縣城東南角。元延年間,縣人李瓊建七十五司之祠。清順治、道光、咸豐、同治年間三次重修。
大谷口先商遺址
大谷口先商遺址位於大谷口村北100米,於2009年5月在村民挖土時被發現。大谷口遺址是武邑縣發現的最早的考古學文化,填補了河北東南部夏商時代考古學文化的空白,顯示出一定的獨特文化面貌,對於整個先商和早商考古學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著名人物
竇漪房:即竇太后(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西漢清河郡觀津人(今河北省武邑縣),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后,漢文帝之皇后,漢景帝之母,是西漢時期的一代女政治家。
竇嬰:竇嬰是竇太后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兵。七國破,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元光四年初,竇嬰死。
張載:字孟陽,西晉文學家,性格閒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託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
張協:西晉文學家。字景陽。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永寧元年(301),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惠帝末年,天下紛亂,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託病不就。後逝於家。
張亢:字季陽, 張協之弟,約晉懷帝永嘉初年前後在世。亢才藻雖不及二兄,獨解音樂、伎術,與載、協並稱「三張」,中興初(公元三一七年左右)過江,拜散騎侍郎,領著作郎。出補烏程令,入為散騎常侍,復領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