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奧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殘奧會 |
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
|
「殘奧會」是指「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Paralympic Games),始辦於1960年,是由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專為殘疾人舉行的綜合型國際體育賽事,每四年於夏季奧運會後舉辦一屆。
為了體現公平競賽的原則,不同障礙程度的運動員將被分入不同級別進行比賽,總體上的障礙等級可分為肢體障礙、腦性麻痹、視覺障礙、脊椎神經損傷、學習障礙以及其他障礙[1]。
歷屆回顧
夏季殘奧會
殘奧會截至2012年已舉辦過第14屆,全世界超過28000名殘疾運動員角逐殘奧賽場。殘奧會比賽項目在幾十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幾乎每屆都有變化,有些僅僅是曇花一現,有些則經久不衰,保留至今。隨着殘奧會體現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團結、友誼、勇氣以及誠實競爭的理念深入人心,參賽國家、地區的數量和參賽運動員人數呈逐屆遞增趨勢,殘奧會影響力日趨增大。
屆數 | 賽事名稱 | 舉辦國家 | 地點城市 | 舉辦時間 |
---|---|---|---|---|
第1屆 | 1960年羅馬殘奧會 | 意大利 | 羅馬 | 1960年09月18日-1960年09月25日 |
第2屆 | 1964年東京殘奧會 | 日本 | 東京 | 1964年11月03日-1964年11月12日 |
第3屆 | 1968年特拉維夫殘奧會 | 以色列 | 特拉維夫 | 1968年11月04日-1968年11月13日 |
第4屆 | 1972年海德堡殘奧會 | 西德 | 海德堡 | 1972年08月02日-1972年08月11日 |
第5屆 | 1976年多倫多殘奧會 | 加拿大 | 多倫多 | 1976年08月03日-1976年08月11日 |
第6屆 | 1980年阿納姆殘奧會 | 荷蘭 | 阿納姆 | 1980年06月21日-1980年06月30日 |
第7屆 | 1984年斯托克·曼德維爾和紐約殘奧會 | 英國 | 斯托克·曼德維爾 | 1984年07月22日-1984年08月01日 |
美國 | 紐約 | 1984年06月17日-1984年06月30日 | ||
第8屆 | 1988年漢城殘奧會 | 韓國 | 漢城 | 1988年10月15日-1988年10月24日 |
第9屆 | 1992年巴塞羅那殘奧會 | 西班牙 | 巴塞羅那 | 1992年09月03日-1992年09月14日 |
馬德里 | 1992年09月15日-1992年09月22日 | |||
第10屆 | 1996年亞特蘭大殘奧會 | 美國 | 亞特蘭大 | 1996年08月16日-1996年08月25日 |
第11屆 | 2000年悉尼殘奧會 | 澳大利亞 | 悉尼 | 2000年10月18日-2000年10月29日 |
第12屆 | 2004年雅典殘奧會 | 希臘 | 雅典 | 2004年09月17日-2004年09月28日 |
第13屆 | 2008年北京殘奧會 | 中國 | 北京 | 2008年09月06日-2008年09月17日 |
第14屆 | 2012年倫敦殘奧會 | 英國 | 倫敦 | 2012年08月29日-2012年09月09日 |
第15屆 | 2016年裡約熱內盧殘奧會 | 巴西 | 里約熱內盧 | 2016年09月07日-2016年09月18日 |
第16屆 | 2020年東京殘奧會 | 日本 | 東京 | 2020年08月25日-2020年09月06日[2] |
冬季殘奧會
冬季殘奧會截至2014年已舉辦過第11屆, 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有許多受傷的士兵和普通人試圖重新參加滑雪活動,殘疾人冬季體育運動逐漸發展起來。早期的殘疾人冬季體育運動先驅有奧地利失去雙腿的塞普·茨維克納格,他用假肢從事滑雪運動。後來滑雪運動器材設計方面出現了革新,例如創造出了使用拐杖的3板滑雪(three-track skiing)1.1獨腿運動員單腳穿1隻滑雪板,再使用分別裝配有小滑雪板的雙拐,這樣雪地上便留下了3條痕跡。這1器材的革命導演了1948年02月奧地利17名殘疾人參加的第1次滑雪比賽。廣大殘疾人滑雪愛好者10分歡迎這項比賽,於是翌年在奧地利的 巴德加施泰因(Badgastein)舉行了首屆奧地利3板滑雪錦標賽[3]。
屆數 | 賽事名稱 | 舉辦國家 | 地點城市 | 舉辦時間 |
---|---|---|---|---|
第1屆 | 1976年恩舍爾茲維克冬季殘奧會 | 瑞典 | 恩舍爾茲維克 | 1976年02月21日~1976年02月28日 |
第2屆 | 1980年耶盧冬季殘奧會 | 挪威 | 耶盧 | 1980年02月01日~1980年02月07日 |
第3屆 | 1984年因斯布魯克冬季殘奧會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1984年01月14日~1984年01月20日 |
第4屆 | 1988年因斯布魯克冬季殘奧會 | 奧地利 | 因斯布魯克 | 1988年01月17日~1988年01月24日 |
第5屆 |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季殘奧會 | 法國 | 阿爾貝維爾 | 1992年03月08日~1992年03月16日 |
第6屆 |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季殘奧會 | 挪威 | 利勒哈默爾 | 1994年03月17日~1994年03月21日 |
第7屆 | 1998年長野冬季殘奧會 | 日本 | 長野 | 1998年03月07日~1998年03月15日 |
第8屆 | 2002年鹽湖城冬季殘奧會 | 美國 | 鹽湖城 | 2002年03月08日~2002年03月17日 |
第9屆 | 2006年都靈冬季殘奧會 | 意大利 | 都靈 | 2006年03月10日~2006年03月29日 |
第10屆 | 2010年溫哥華冬季殘奧會 | 加拿大 | 溫哥華 | 2010年03月12日~2010年03月21日 |
第11屆 | 2014年索契冬季殘奧會 | 俄羅斯 | 索契 | 2014年03月07日~2014年03月16日 |
第12屆 | 2018年平昌冬季殘奧會 | 韓國 | 平昌 | 2018年03月09日~2018年03月18日 |
第13屆 | 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殘疾人 | 中國 張家口 | 北京 | 2022年03月04日~2022年03月13日 |
殘奧名人
2006年3月9日晚6時,殘疾人奧運會名人堂首批名人就位儀式在都靈市阿爾梅達賽艇俱樂部舉行。
首批入選的名人共有3人,他們是德國高山滑雪女運動員阿涅米業。施奈德(Annemie Schneider),芬蘭男運動員朱科。格利普(Jouko Grip)和瑞典女教練烏拉·任瓦爾(Ulla Renvall)[4]。
施奈德是肢體被截除者,曾參加過4屆冬季殘奧會,在高山滑雪項目中得過4枚金牌。她也熱心殘疾人體育事業,1980年榮獲德國最高體育成就獎。格利普左手得過脊髓灰質炎,曾參加過7屆殘奧會,自1980年起獲得過14枚北歐滑雪(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獎牌,此外他還是個出色的中跑手。任瓦爾擅長指導患有視力障礙的運動員,曾成功帶領4人在北歐滑雪和田徑項目中奪冠。
國際殘奧委主席菲利普。克雷文稱讚這3位名人是殘奧事業的榜樣,他們的入選當之無愧。
殘疾人奧運會名人堂是由威士公司贊助設立的。這是國際殘疾人事業的首創之舉。
國際殘奧委會規定,只有至少參加過兩屆殘奧會並得過多枚獎牌的運動員才可參選殘疾人奧運會的名人,名教練可以直接推薦,也可由殘疾人運動員推薦。名人選舉和就位都要舉行儀式。
殘奧名人堂又添新成員:五位運動員教練入選
VISA全球贊助管理總監邁克爾·林奇、加拿大田徑運動員安德烈·瓦伊格之妹、 丹麥田徑運動員康妮·漢森、澳大利亞自行車運動員彼得·霍曼、澳大利亞自行車教練員凱文·麥金托什、德國游泳運動員克勞迪婭·亨斯特與國際殘奧委員會主席菲利浦·克雷文一起合影。
北京時間2008年09月7日,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和 Visa國際組織在北京聯合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加拿大田徑運動員安德烈·瓦伊格、德國游泳運動員克勞迪婭·亨斯特、丹麥田徑運動員康妮·漢森、澳大利亞自行車運動員彼得·霍曼和澳大利亞自行車教練員凱文·麥金托入選「殘奧名人堂」。「殘奧名人堂」由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IPC)和Visa國際組織共同創建,以表彰殘疾人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運動精神、傑出成就和奉獻精神等綜合價值。
運動級別
為了體現公平競賽的原則,以及選手能夠與殘障種類及程度相似的對手比賽,不同障礙程度的運動員將被分入不同級別進行比賽。因此,每個殘奧會項目都有自己的分級,總體上的障礙等級可分為肢體障礙、腦性麻痹、視覺障礙、脊椎神經損傷、學習障礙(簡稱智障)以及其他障礙。
殘奧會比賽項目中,運動員的運動級別以一個英文字母加上一個雙位數字組成。英文字母,則純粹代表比賽的項目,比如F級為田賽(Field)、T級為徑賽(Track)。
雙位數字中的十位數值代表運動員的殘疾類別,「1」字代表視障類別。「2」字代表智障類別、「3」字代表腦癱、大腦麻痹或後天性腦損傷類別、「4」字代表截肢及身材矮小的類別,及「5」字代表脊髓損傷及部份輪椅組的類別。
雙位數字中的個位數值則代表運動員於殘疾類別中的級別,數字越低代表殘疾情況越嚴重,因此較高數值的殘疾運動員,於競賽中較少因殘疾引致的影響。
在視力殘障類別中,11級為全盲或接近全盲;而13級為符合最低視力殘障標準。11級的比賽需要領跑員及戴上眼罩,而12級比賽的選手亦可要求領跑員。
運動員殘疾類別
20級:學習殘障。選手的智商需符合參加項目的最低殘障標準,世界衛生組織所設定低於75的國際標準水平。
31至38級(徑賽為32至38級):腦性麻痹,選手有手足徐動症、運動失調及肌肉張力過高等徵狀,令他們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腿部、身軀、手臂及手腕。
31至34級的選手通常需要維持坐姿進行比賽,而35至38級的選手的身體控制能力較高,可以用站姿進行比賽。
以大馬本次奪得T36級100公尺金牌的莫哈末里祖安為例,參加這項級別比賽的選手在運動時,會出現四肢徐動的症狀,上肢出現中度至嚴重的肌肉控制問題,下肢能表現良好的跑步動作,以及動態的平衡力較靜態佳。
40級:身材矮小的選手,可能先天生長激素缺乏或後天疾病等影響。選手智力通常正常。
42到46級:肢體殘障,但不需要使用輪椅的選手。
42至44級為下肢殘障而45至46級為上肢殘障。
51到58級(徑賽只有51到54級):需要使用輪椅的選手。
在徑賽,51到52級的選手通常上肢及下肢的活動能力都受到限制,而54級的選手的部份身軀及大腿則有較高的活動能力在田賽,51到54級的選手沒有身軀及下肢的控制能力。通常54級的選手的上肢活動正常[5]。
視頻
殘奧會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被「忽視」的殘疾人體育,知乎,沈矯情
- ↑ 2020年東京殘奧會比賽詳細日程及具體票價公開,日本通,2019-08-15
- ↑ 用假肢滑雪的人與他的遺產 冬季殘奧會的歷史,中國網,2008-08-26
- ↑ 縱覽 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南美僑報網,2016-09-10
- ↑ 殘奧會運動員到底怎分級別 具體依障礙程度劃分,2016年09月12日,新浪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