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編輯分類 段(拼音:d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手持錘敲打山崖上的石頭,本義指敲擊、錘打,是"鍛"的初文。段常用於指事物、時間的一個部分,還指工礦企業中的一級行政單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段

拼音; duàn

注音字母; ㄉㄨㄢˋ

平水韻部; 去聲十五翰

部首; 殳

總筆畫數; 4+5

倉頡碼; HJHNE

鄭碼; NCQX

統一碼; U+6BB5

筆順編號; 321113554

五筆; WDM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體字; ࠩ�、ࠪ�

字級; 一級(1555)

四角碼; 7744₇

文字源來

《說文解字》:"段,椎物也。從殳,端(duān)省聲。"許慎以為篆文段字的左半部與篆文端字的上部相同,韻亦同,故解為"從殳,端省聲"。其實,段字的結構與端字並無聯繫。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按:金文'段'象手持椎於廠(hǎn,山崖)中捶石之形。許君訓'椎物',引申之義也。雲'端省聲',誤象形為形聲矣。"

段字是會意字。金文作圖1、圖2,篆文作圖4。左上(圖A)一說是"石"字,字形像山崖與石塊;右下從殳(shū),在古文中,表示兵器的殳和表示敲擊的字都作殳。兩個構件合起來表示手持槌在山崖中敲捶石塊,本義為敲擊、錘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椎擊的東西很多,不可能用哪一種具體事物作為造字的構件,故只用殳、石會意。戰國時,帶石塊的廠上或加飾筆作圖C,形旁殳或作又、攴(圖12、13)。林義光《文源》:"古(殳)象手持殳形,亦象手有所持以治物。故從殳之字與又、攴同意。"小篆山崖與石塊、飾筆整合成圖E形。漢隸或承襲前代從攴,主流結構從殳,楷書作14;或作圖15,俗體。

段字從殳從石會意,還可以從"腶"字得到佐證。"腶",古時特指在石上捶治干肉。"腶"字原來就是段字,後才加肉旁作"腶"。

段字後作鍛。《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鄭玄注:"金工:築、冶、鳧、栗、段、桃也。"孔穎達疏:"段氏主作錢膊、田器。"段是鐵匠的一種,專門製造農具和錢幣。這就免不了要錘打,且又是錘打金屬。故加一金旁作鍛。段字的捶擊、錘打的意義,也就由鍛字取代了。

古代段與斷同音假借為斷。有截斷、分開的意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段,假借為斷。""截斷"這個動作的結果就是分割後小段的事物。凡可分割成段的事物,大都可以用量詞"段"來稱量,如時間或事物的某一部分、某一段落、某一小節。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殳部】徒玩切(duàn)

椎物也。從殳,端省聲。

【注釋】①椎:同"槌",用槌敲擊。

說文解字注

椎物也。用椎曰椎。《考工記》:"段氏為鎛器。"徐丁亂反,劉徒亂反,徐音是也。鎛欲其段之堅,故官曰段氏。《函人》職曰:"凡甲鍛不摰則不堅。"鍛亦當作段。金部曰:"鍛,小冶也。"小冶,小鑄之灶也。後人以鍛為段字,以段為分段字,讀徒亂切。分段字自應作斷,蓋古今字之不同如此。《大雅》:"取厲取碫。"毛曰:"碫,段石也。"鄭曰:"段石,所以為段質也。"古本當如是。石部:"碫,段石也。從石段。"《春秋傳》,鄭公孫段字子石,古本當如是。段石與厲石各物。《說文》訓詁多宗毛傳。

從殳。端省聲。徒玩切,十四部

(說明:粗體字為《說文解字》原文部分)

廣韻

徒玩切,去換定 ‖段聲元3部(duàn)

段,分段也。又姓,出武威,本自鄭共叔段之後。《風俗通》雲:"段干木之後。"段氏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檀石槐之後。晉將段匹磾。徒玩切。三。

康熙字典

【辰集下】【殳部】段 ·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5

古文:੻

(duàn)《唐韻》《集韻》《韻會》徒玩切。《正韻》杜玩切。並音緞。《說文》:椎物也。一曰分段也。帛二曰緉,分而未麗曰匹,既麗曰段。張衡詩:美人贈我錦繡段。

又款段,馬名。《後漢·馬援傳》:御款段。注:款,猶緩也,言形段緩也。

又段谷,水名。《通典》:秦州上邽縣有段谷水,姜維為鄧艾破於此。《水經注》:藉水又東合段溪水,出西南馬門溪,東北流。

又阿段,蠻獠之稱。《北史·蠻獠傳》:獠無名字,以長幼次第呼之,丈夫稱阿謩、阿段。

又姓,出武威。《風俗通》:段干木之後,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檀石槐之後。

又段干,複姓。

又卵不成也。與毈通。《管子·五行篇》:羽卵者不段。

(duàn)又《集韻》《韻會》《正韻》並都玩切。同鍛。煉也。一曰小冶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段氏為鏄器。

又通腶。《禮·昏義》:婦執笲、棗、栗、段、修以見。段,丁亂反。

從殳,端省聲。與叚別。叚乃假借之義,古馬切。俗通用,非是。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右上第二筆㇍(橫折彎)不帶鈎。左旁窄右旁"殳"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殳"高。左旁第二個短橫在橫中線。"殳","幾"的撇筆在豎中線;"又",㇇(橫撇)從田字格中心起筆,橫段在橫中線,捺筆的捺腳超出上部。[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