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殷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殷姓(古音讀依yi,yan),漢族姓氏。

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

殷姓源自子姓。據《元和姓纂》記載,商朝君主盤庚將國家都從奄遷於殷(位於今河南安陽),故商朝稱「殷」或「殷商」。殷商滅亡後,殷商遺民以國名為姓氏,稱殷氏。

殷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殷姓約占全國漢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分支始祖

山東郗山殷氏 提起殷姓,大多數魯南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句流傳很廣的順口溜:"郗山殷,南山褚,趕不上夏鎮的小葉五",可見郗山殷的影響力。殷姓始祖生於郗山村,生前曾在元朝擔任徐州錄事參軍,死後葬於郗山彌勒寺西的戩爾公。戩爾公的父親名守謙,為元朝濟寧城尉。戩爾兄弟四人,他居長;二弟單爾遷居東阿縣;三弟百爾遷居壽章縣;四弟谷爾遷居嶧縣、鄆城等地。其叔父有三子,一同遷居江南常熟、崑山一帶。追稱戩爾公為郗山殷姓始祖,其墳塋為殷氏祖塋。 戩爾公有二子:長曰恆,次曰久,久有一子遠出未歸。恆有五子:長曰元、次曰春、三曰剛、四曰毅、五曰木。其五人即為後來的殷姓氏族五個支份之首。殷姓位於郗山三村,東臨古木蘭寺,西鄰古運河,南隔運河於微山湖相望,北靠郗山主峰,埋有戩爾公及長子恆,恆之五子即殷氏五支。殷氏祖林分為南花林牆和北花林牆,兩牆同為一氏祖,南花林牆院牆於1982年修建,戩爾之墓旁今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古家槐樹,此樹現成為殷氏祖林內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北京殷氏 北京部分殷氏原為山東尹氏。明朝末年,山東某官員協同大批同姓官兵北上北京抗擊清軍,被擊潰後殘餘官兵定居在北京豐臺黃土崗附近。為躲避清朝追查,部分官兵改姓為殷,並且不編家譜。為保守此秘密,多隻傳家中長子,且年代久遠,故知此秘密者甚少。

郡望

陳郡:亦稱陳國郡,秦朝時期置郡。西漢初期改為淮陽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改為陳國,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漢獻帝時改回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太康縣、西華縣、商水縣、淮陽縣、鄲城縣、柘城縣一帶地區。三國時魏國將其管轄區域限制在今河南的太康、西華、商水、淮陽、鄲城、柘城等縣的範圍之內,其中的太康縣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陽夏縣。隋開皇初年(581年),陳郡廢黜,隋、唐兩朝時期皆改為陳州淮陽郡。

汝南郡:西漢高祖四年(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東漢時期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廢黜,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東海郡:亦稱郯郡、海州。東海郡在歷史上有三處:

①治所在郯邑(今山東郯城),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已有人群定居,時境為"東夷"之地,太嗥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嗥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朝時期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春秋時期,郯國依附魯國,戰國時期為越國所滅。秦朝時期始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秦、漢之際曾稱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鄭城一帶,治所在郯城縣北部;西漢時期下轄三十七縣,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州以東和宿遷、灌南以北一帶地區。

②東晉時期置于海虞縣(今江蘇常熟)的東海郡,後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費縣、臨沂縣、江蘇省贛榆縣南部、山東省棗莊市、江蘇省邳縣東部和宿遷縣、灌南縣北部一帶地區;唐貞觀六年(632年)撤縣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復置,始有"郯城"縣之名,不久省入臨沂;元朝末期復置郯城縣,明、清兩朝之後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其地隸屬山東臨沂地區。

③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及後來的隋、唐諸朝時期,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其時轄地在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

弘農郡: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因避漢靈帝名諱改稱桓農郡。三國時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復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581年)廢黜,隋大業初年(605年)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義寧元年(617年)移治到陝縣。到唐武德元年(618年),弘農郡徹底廢黜。

馮翊郡:秦朝時期置郡,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設置同名行政區左馮翊,與右扶風和京兆伊合稱"京畿三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三國時魏國改左馮翊置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韓城縣以南、白水以東、渭水以北大荔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移治到高陸(今陝西高陵)。

堂號

汝南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東海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陳國堂:以望立堂,亦稱陳郡堂。

左馮翊堂:以望立堂,亦稱馮翊堂。 [1]

研究考證

源流一

源於子或依姓風姓,出自帝嚳嫡子殷偰(契古寫作偰讀偰xie)之後裔。

《風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記載,商朝君主盤庚將國都從奄(今山東曲阜)遷於殷(今河南安陽),故稱"殷"或"殷商"。殷商滅亡後,殷商遺民以國名為姓,稱殷(依)氏。該支殷氏已有三千多年時間,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早期讀音作yī,春秋末期亦改作yan,唐朝後亦皆混淆改姓氏讀音作yin。宋朝時,因避宋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名諱,許多殷氏族人皆改姓氏為湯氏、商氏、戴氏、林氏等。

源流二

源於地名,出自發源於河南境內穎川的殷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記載,禹州(今河南潁川)古有殷水,原居者有以水名為姓,形成河南中部殷氏一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殷氏正確讀音作yan。唐朝時,有"磤"字被簡筆為"殷",此後殷氏族人大多隨之改用"磤"字讀音,其姓氏讀音亦隨改作yin。

源流三

源於子姓,出自北殷氏,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據《世本》記載,北殷氏出子姓,即北髦氏,亦稱北旄氏。商朝時,有一支崆峒族,居於崆峒國(今甘肅隴東平涼),臣服朝貢於商朝。商人是東來民族,出東夷族一系。商族先世與戎族聯姻,所以史稱殷戎、戎殷、戎商。商族進入中原後,與周圍的土方、犬侯、虎方、羌方、風方等諸多方國交往。史載商族是在夷、戎基礎上吸收其他氏族部落融合而成的新商族。很明顯崆峒族參與這種民族的融合。北殷氏在周武王滅商後,回遷至崆峒山區與原崆峒族合併的一部分遺民,他們後來成為崆峒十二部族聯盟中的一部,因居北方,稱為北髦、北旄,但其族民皆自稱為北殷氏。北殷氏的後裔子孫在秦漢時期,都逐漸省文簡化為單姓殷氏、北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殷氏正確讀音作yan,唐朝以後亦改姓氏讀音作yin。

源流四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完顏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完顏部,是金國建立時金國國姓,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明朝時稱為王甲部,以部為氏,是滿族著姓之一。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是女真人加入元籍者,同源同祖。從元朝時期起,逐漸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殷氏等。在女真完顏氏族人中,有著名的管旗十六大臣之一完顏•殷達呼齊,其後裔子孫皆以先祖名字首音之諧音漢字漢化為姓氏,稱殷氏。

⑵.滿族殷佳氏,亦稱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嘉木湖地區(今遼寧新賓),後多冠漢姓為殷氏。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回族、瑤族、土家族、侗族、佤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殷氏族人分布,除彝族殷氏自稱傳承上古之源外,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殷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殷契。殷契是帝嚳之子,商部族始祖。傳說契是其母簡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賜為子姓。契在舜帝時任司徒,掌管教化,後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孫成湯建立商朝。其間曾五次遷都,十傳至盤庚時,又由奄遷到殷(在今河南安陽一帶),故名殷商,契被後人稱為殷契。商朝傳至商紂王時被周所滅。後周武王封商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湯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後裔大多沒有封賞,便以原國名為氏,稱殷姓,他們尊殷契為其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殷暉:宋末靖康之亂時,殷暉護駕戰死揚州,封崇武侯,賜鎮江潤東丁崗四百頃以為子孫食邑,其子殷文式遂定居於此。殷文式之曾孫殷廷仁徙居於圌山東南孫家岸。

殷秉常:諱秩,字秉常,行初一,世居揚之泰州,宋誥授右武大夫,以西上闔門使官於汴都,建炎己酉二月車駕南征越州,殷秉常挈眷屬遷徙渡江庚戌四月癸未,奉駕越州,隆興末,因病乞休,時泰遭金人兵燹弗克北,旋遂家於潤之大港鎮;宋元符己卯八月初二生,乾道丁亥四月初五日卒,壽六十九,娶泰州張氏誥封誼人,宋崇寧壬午生,月日未詳,隆興甲申十一月十二卒,壽六十三,合葬大港鎮殷巷趙家花園邊奎竹園後,明萬曆二十年,遷葬經山泉水灣,生子二:殷英、殷華。後裔至今延續七百多年,從丹徒華墅、麒麟、黃墟、留村等往省內外呈放射性繁衍,如今丹陽東茆壙、堯巷、常卅武進禮加鎮趙岸里、殷家壙、殷家巷、浦岸里。橫山橋鎮的殷家巷。魏村的高墅橋、薛家鎮的王下村。寨橋夏坊村、靈台、運村殷墅橋。江陰申港鎮。無錫洪莊,蘇卅橫涇鎮。宜興易村、安定圩、北莊、鎮龍橋、荊溪徐舍。溧陽水北。安徽歙縣上里,再有一支從安徽上里因避水災遷吳江。以上是殷秉常長子殷英的後裔。殷秉常次子殷華後裔從黃墟、華墅、留村、大闕遷往四方的。是為宋朝南渡遷南殷氏始祖。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