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殷行街道

中文名 : 殷行街道

所屬地區:上海市楊浦區

殷行街道位於上海市楊浦區東北部,成立於1984年10月,80年代中後期開發,總轄區面積7.98平方公里,地處楊浦區東北角,東臨黃浦江畔,西至世界路,南起民星路,北接寶山區。 設有7個新村片,50個居委會。

2020年5月,獲得"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區"榮譽稱號。[1]

目錄

地理環境

殷行街道東隔黃浦江與浦東新區相望,南與西屆民星路、嫩江路、世界路與五角場鎮相鄰,北屆閘殷路與新江灣城街道相連,面積7.98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街道主要由民星、國和、市光、開魯、工農、殷行等大型新村組成,各新村沿世界路、中原路、包頭路規劃排列,曾經和五角場鎮的長海、翔殷地區合成"中原社區"。

歷史沿革

明代建殷行鎮。清乾隆以來,沿用原名,稱"殷行廠"、"殷行鄉"、"殷行區"。

1960年10月成立吳淞區殷行路街道辦事處。

1964年4月吳淞區撤消,劃歸楊浦區。辦事處同時撤銷。

1980年恢復吳淞區,1984年5月重建殷行街道辦事處(籌),復歸吳淞區,9月又歸楊浦區。

1985年4月,建立楊浦區殷行街道辦事處。

明正德、嘉靖年間,上林苑錄事殷清辭官返里。他經營的商肆,形成集鎮,稱殷行。殷行地在衣周塘(原黃浦江邊土塘,即今軍工路)內側,東西一大街,長不及一里,袁長河直貫其中。

大小商店40餘家,早市寥寥,日晡以後,始行交易。凡茶蔬魚肉,均於隔日購備,雖盛暑亦然,故稱夜市。同時形成10餘個自然村,有丁家宅、朱家宅、奚家門、崔家浜、小浜口等。清代又形成馬家宅,東、西黃家宅,田堵宅,陸丁巷等20餘個自然村。

境內有東西流向的錢家浜、毛家浜、徐和浜等6條河流;南北向有隨塘河。河流多淤塞不通,遇暴雨即泛濫成災,天旱又難以引灌農田。

清雍正十年(1732年),為抵禦潮汐侵襲,築衣周塘。土塘第一段"景"字號,當東北頂沖,屢修屢陷。光緒十年(1884年)以巨艇13艘實以土石,沉於塘外,遂始鞏固。第八段"聖"字號,常東漲西坍,在土塘以外,另築平行堤岸加固,逐漸穩定。

堤岸穩定,泥沙淤積,形成一片沙灘,俗稱隱沙,其面積為3.236平方公里,占地境總面積的40%。光緒三十一年,浚浦局成立,在吳淞口建築石埂,沙灘逐漸變為良田,土塘兼作車馬通道。東西向天然河流又增楊樹虹等5條。民國初期,農民來此墾荒,出現王宅、金宅、陸宅等7個自然村。

民國8年(1919年),利用衣周塘基築成軍工路,由於腹地寬廣,交通便利,殷行地區開始走向城市化。繼軍工路之後,又建殷行路、五權路(今民星路)、世界路等4條道路。民國15年,閘殷路建成商辦閘北水電公司。民國19年建閘北發電廠和開成造酸廠。同時,水電廠修建職員宿舍200間。

抗戰爆發,侵華日軍從虬江碼頭登陸、沿途居民,慘遭殺戮。殷行鎮及其四周68個自然村,民房4903間,連同小學1所,廟宇、祠堂6處全部焚毀,沿江灘地被占為海軍農場。殷行鎮人口由民國22年9月的正戶3629,附戶3425,共42219人,至民國29年減為4130戶,20114人。

抗戰勝利,農場舊址建有中國農業機械公司吳淞總廠,並恢復開成造酸廠,改名為中華酸鹼廠。

解放以後,各項建設事業有較大發展。閘北水電廠,分為水廠、電廠,吳淞機器廠改為上海柴油機廠,中華酸鹼廠改為上海化工研究院第一試驗廠。另有上海試劑三廠、上海製鹽廠共14家。倉棧油庫共10家。

自1953年起,新築中原路、嫩江路,並辟嫩江輪渡站到浦東。

1961~1965年建成何楊鐵路支線貫穿地境東部,為貨運專線。線路附近有市物資處中心庫,何家浜油庫等倉棧。

1937年起,興建水電東村、水電南村、水電西村,建造平房、樓房177幢,1.33萬平方米。自1952年起,又建2~5層樓房135幢,面積6.92萬平方米。1964年修建上海柴油機廠俱樂部。

改革開放,街道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80年開始,境區是全市最大住宅規劃區。從1987年起建造殷行一村、殷行二村、工農二村、工農三村以及開魯四、五、六村,國和一、二村,市光一、二、三、四村,民星一、二村,面積達270萬平方米,均為多層建築,並穿插高層建築。住宅獨立性較強,配套設施完善,綠化占總面積25%,約85萬平方米,住宅全部建成後,可住25萬人。

榮譽

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單位、國際安全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國家安全社區、全國特奧活動示範社區等榮譽稱號,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蟬聯上海市文明社區、上海市平安社區、上海市科普示範街道、上海市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上海市市容環境綜合管理示範街道、上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上海市實事項目立功競賽先進集體等稱號。

視頻

殷行街道&江浦路街道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