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點滴(劉益善)
《母親點滴》是中國當代作家劉益善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點滴
錫紙做的金元寶,一封寄往天堂的信,三支蠟燭將其點燃,送與母親。灰飛煙滅,十年過去了,母親臨走前的那天晚上的聲音,卻還在一遍遍迴響:「你在外要好好工作,不要掛記我,我真的沒事的,沒事的……」淚落如雨。
我母親是童養媳,生了六個孩子,我父親常年在外,全是她一人在家風裡來雨里去,把我們拉扯大,一輩子沒享到什麼福,吃了不少苦。燭光前,恍惚間,我憶起了母親的點點滴滴……
贛中農村有一個靠山很近的地方叫嶺口羅村,那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兒長到18歲,後來參軍到了部隊。無論歲月怎麼更替,那兒的記憶卻永遠揮之不去。記得:那兒的人們想燒熟一日三餐,想燒紅日子,就一個勁地添柴加火。為了孵化炊煙,家家戶戶都堆滿了柴火。人們清楚,誰和柴火過不去,日子就會和他過不去。那時我們都相信:有柴火有炊煙就有快樂的生活,就有精神到物質的滿足,就有熱氣騰騰生生不息的故事。
我是炊煙餵大的,我喜歡炊煙。為了孵化炊煙,我流過汗,也流過血。兄弟姊妹中,我是老大,是能為母親減輕生活負擔的男子漢,上中學期間,一到寒暑假,我就能讓我家的樓上堆滿柴火。我清楚地記得,每當我砍柴回來,還沒進村,就會看見站在家門口的母親。她接過柴火,總會說:「少砍點,又是滿滿一擔,別壓壞了身子!」那臉上分明寫着「我兒子真能幹」的自豪。
有一次,我想砍一些耐燒的柴火,耐燒的柴火有韌性,一不小心,茅刀砍到了手,鮮血直流,我讓夥伴幫我帶回扁擔、茅刀,捂着流血的手回到了家。母親見狀,心疼地直問:「崽呀,你怎麼啦?疼嗎?」邊問邊給我用鹽水清洗了傷口,再用螞蟻窩貼在上面,扯下一塊布,把傷口包紮好後,就抓起了家裡那隻養了一年多的大公雞。屋檐下的煙囪里冒起了裊裊炊煙,升起了母親對我的關懷和疼愛。我那受傷的手留下了一條近兩厘米長的傷疤,也留下了我對炊煙和柴火的記憶
麻雀、燕子、蝴蝶、蜻蜓、知了、白頭翁,歌唱着,舞蹈着,迎候早起的母親。
行走在廣袤的田野里,沐浴在清新的雨露中,母親竟不好意思起來,覺得自己一個普通勞動婦女,自然界的百鳥卻如此看重她。她慚愧自己空着兩手,還沒耕耘就收穫了天地的慷慨和百鳥的盛情。
母親這樣想的時候,就有一種激情在燃燒,就有一種熱血在澎湃。她拿着農具,拿着種子,懷着無限深情,恭敬地撒播着希望撒播着愛。母親熱愛勞動!她知道,勞動是光榮的,勞動是偉大的,土地上的勞作,不只是種莊稼餵飽肚子伺候日子養活孩子,更重要的是對天地的敬畏、對自然的崇拜。
鐮刀,鋤頭,農民的夥伴,身份的象徵,書寫母親皺紋的刻筆。
作者簡介
劉益善,品詩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