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帳幕(王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母親的帳幕》是中國當代作家王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的帳幕
帳幕,通行的叫法是蚊帳,我家鄉則叫帳幕。
感覺還是叫帳幕好。蚊帳,顧名而思義,是防止蚊子叮人的物件,那麼夏天走了,秋天也走了,冬天裡就沒有蚊子了,沒有了蚊子還要掛帳幕,帳幕可以擋灰塵,可以隱藏一些個人的私事和秘事,
它像幕布一樣四面垂掛下來,遮掩住一切。
家鄉的前輩們真聰明,虧得他們想出這麼個好名字。
我想,我出生應該是在帳幕里的。家鄉的一代,又一代人,他們和母體分離時,睜開眼第一個見到的是帳幕,帳幕伴隨着每一個家鄉人從出生到死亡。
一個人老了,咽下最後一口氣,離開了人生的舞台,「謝幕」了,活着的人就立刻把帳幕扯落下來,這是家鄉的一種風俗。
家鄉的帳幕,大部分是麻布做的,條件好一些的家庭是蕖布做的,蕖布比麻布細,也牢一些。麻布的材料是麻皮,麻皮長得快,一年裡有兩回可以收割,蕖布的材料是蕖皮,蕖生長得慢,一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才收割一次。
在家鄉,每個家裡不管是生了女兒還是兒子,做母親的都要早點着手準備他們的帳幕。還沒有電燈的時候,就在搖搖晃晃、昏昏暗暗煤油燈下,一根一根織着麻皮,麻皮織夠了一頂帳幕,就紡成線,看上一個好日子,請來織布師傅,織成布放着。要嫁女兒討媳婦了,再叫染布師傅染成青色,裁縫師傅最後出場,縫好一頂帳幕,大喜的日子就不慌神了。
後來有了白紗布帳幕,一塵不染的,一般人家掛不起。再後來,有那尼龍絲帳幕,五顏六色,很熱鬧,粉紅色的帳幕是當年結婚青年的首選。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參加工作,母親好高興,里里外外小跑着為我準備行李:被褥、臉盆、衣服,和一頂白麻布帳幕。那頂帳幕,來得也不容易,是母親硬邦邦從全家的嘴巴里節省下來的,為了一頂帳幕,全家人難得吃一次肉,在那樣一個還比較饑荒的年代,一點點口腹之慾也難一滿足。
往年,夏天蚊蠅橫行,帳幕就起作用了。睡覺前,拿一把麥杆扇,把帳幕裡面的蚊子趕走,再把蚊帳垂放下來。
「好啦,沒有蚊子了,睡進去吧!」
母親手裡的麥杆扇,趕完蚊子後,再為我們扇風,徐徐的風,讓我們安然入睡。
現在很少有人用帳幕了。
空調,電風扇把蚊子追殺得無法飛動,還有各種各樣的滅蚊劑,毒殺蚊子也有力。
帳幕,悄悄退去,退去。
住在鄉下的老母親,床上還掛着那頂我們稔熟的麻布帳幕,布已老,色已衰
這頂帳幕是老母親的嫁妝,十八歲那年,母親從三十路外的深山裡嫁到王家,五六十年過去了,麻布帳幕始終掛在她的床上。
外公外婆早已經不在了,母親說,帳幕上有他們的氣味,她睡在裡面聞得着。
鄉下的母親會和這一頂帳幕不離不棄,一直到她自己老去…… [1]
作者簡介
王豐,男 1969年生,浙江省淳安縣千島湖鎮南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