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我一生的鄉愁(閔正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母親,是我一生的鄉愁》是中國當代作家閔正威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母親,是我一生的鄉愁
故鄉,是一朵花,是一幅畫,是一簾幽夢,是一曲深情的歌,更是一段魂牽夢縈的記憶。
鄉愁,是一份深沉的愛,是一種對故土和親人濃濃的思念和依戀。鄉愁是根。剪不斷的鄉愁,時間越久,愈發惆悵。仿佛近在咫尺,卻遙不可及。
人到成年後,往往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對濃烈、纏綿的情感比較內斂低調。父母在公共場合對子女展示愛意時,我們會羞於表達,甚至拒絕回應。
在我們家裡,愛,是一盤切好的水果。
母親說,如果桌子上有盤切好的水果,有人會吃,有人卻視而不見。在客廳或臥室的時候,家人最終會無意識地吃掉那些水果。
鄉愁,是母親深沉內斂的愛。
母親從不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只用種種暗示、種種比喻、種種曲折而委婉的辭令,讓我們自己去覺悟。在自己的能力限度之內,她鼓舞我們,成就我們,用自己所僅有的一點能力,去做些最善意的發揮。
她會在廚房中花費幾個小時精心烹製出花樣不同的菜餚,我們兄弟兩人吃得美滋滋地、飽飽的。即使因為我們調皮而惹禍的時候,她也從未真正地生氣過,做飯成為她表達母愛的一種方式。
恰恰是母親這種無聲的威嚴,讓我們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給予我們向上、向善的力量。
鄉愁,是母親博大雋永的愛。
母親的愛惡,也常是不能明白地說出來的。有時候,我們兄弟倆關於三餐食物爭吵。然後,我們不聲不響,約定好去附近一家餐館吃飯。
待我們吃飽喝足之後,母親會站起來,黯然地說,她本可以為我們做出同樣美味可口的菜餚,在家可以節省一部分開銷。
在母親的潛意識裡,做飯就是她的價值觀的最好體現。
因為單位外派,2005年我作為訪問學者去新加坡研修。母親為我準備了一套體型較小、質量特好的炊具。我開始了人生第一次自己做飯的模式,「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因為文化信仰、飲食習慣的差異,我也愈發思念母親曾經為我們做過的食物的味道。
故鄉,是我情感的歸屬,是我精神的家園。
在我旅居海外的歲月里,記憶中的故鄉卻永遠不會變,我會很準確得說出每一個細節,回到故土時卻發現已是物是人非。我寧願看到一個記憶中的村莊,不願時光對其無情地篡改。
鄉愁,是母親悠遠綿長的愛。
每次假期回家,母親必定親自為我熬製豆瓣醬。每次假期結束準備啟程時,我發現自己對家是如此的眷戀與不舍。
為了有充足的時間告別,更是為了享受家的溫馨,我寧願選擇乘坐夜間航班返程。我與母親每次無一例外地進行了擁抱,久久不願分開。這是一種稀缺、珍貴的愛的表達,儘管擁抱曾經被視為尷尬和情緒化的舉動。
然而,更加讓我感動地,是母親專門為我釀製的豆瓣醬。這幾瓶精心包裝的豆瓣醬,可以讓我的味蕾跨越時空的距離,鄉愁便在舌尖慢慢品咂,融入了血脈,讓我的靈魂得到療愈和安放。
鄉愁,是母親的牽掛與翹首的期盼。
母親不溺愛,她不盲目,也不麻木。她不是沒有智慧,她的智慧融化於情感之中。
母親去世後的日子裡,我經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舊宅,看一看屋前屋後,一磚一瓦,一路一巷。那一定是我的身體覺察到了我對她的思念,替我去故鄉見了一面。
家,是鄉愁的原點。一棵老樹、青磚老宅,都是精神的慰藉。那裡,有我青春美好的回憶,有我兒時的歡聲笑語,有上學路上我最怕的追着我跑的大公雞,有門前學自行車的小路,有曬衣服的大樹,有一塊屬於我們玩耍的荒地,有我回不去的童年……
鄉愁,是我夢裡徘徊的憂傷,是我深夜無眠的思念,如潺潺的溪水,奔流在隔山隔水的歲月里,用心感覺,溫暖依然。用感恩的心,去收穫更多的感悟,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幸福快樂。
日曆薄了,歲月厚了。佇立在季節深處,自己放眼望去,春暖花開的日子也近了……[1]
作者簡介
閔正威,信陽人,碩士研究生,河南省西華縣第一高級中學英語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