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每週恩言第六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報佳音書店 的圖片

每週恩言第六冊》,作者: 李鴻標,出版社: 香港道聲,ISBN:9623801963,出版日期:20040901,頁數:60,裝訂方式:01,分類:生命造就/靈修,適用對象:適用所有人。

內容簡介

《每週恩言》是專為年長信徒所編寫,以大字刊印,適合年長信徒閱讀,每冊有六個主題,每主題四段經文,每週閱讀一段;每段經文配合相關插圖及默想指引,讓讀者更容易領會經句精義。也可作為每日靈修、小組查經分享及默想使用。

本冊內容環繞上帝六個屬性:1、憐憫;2、良善;3、大智大能;4、慈愛;5、成全美事;6、常施恩惠

上帝

聖經》中的「上帝」源於希伯來文[1]「Elohim」,作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並對人賞善罰惡。

最早把「God」翻譯成「上帝」的是利瑪竇,他在1595年編寫的《交友論》中,開始使用「上帝」這個概念來指稱造物主。

利瑪竇以基督教的目光閱讀和研究中國典籍時,在中國經典中發現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認為可以用來翻譯「Deus」;後來,他了解到朱熹將「天」解釋為一種義理,與《聖經》中「Deus」的含義不同,故採用「天主」和「上帝」來翻譯。之後馬禮遜採用「神[2]」一詞進行翻譯。

太平天國的傳教士翻譯《聖經》時,「上帝」被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希伯來語簡介,豆丁網,2010-05-01
  2. 中國信仰裏的「神」 ,搜狐,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