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本文所指的毒素(英語:Toxin),是指生物體所生產出來的毒物(poison),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有機化學家路德維希(Ludwig Brieger)所提出。這些物質通常是一些會干擾生物體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蛋白質,例如蓖麻毒蛋白。由生物體産生的、極少量即可引起動物中毒的物貭。毒素在其嚴重程度差異很大,從一般輕微的急性(如蜂蜇)或是幾乎立即致命的(如肉毒毒素)。
據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審查生物武器公約[1] ,「生物毒素是有毒的產品,不像生物製劑,它們是沒有生命的,而不是複製自己的能力。」和「自公約簽署後,不斷有各方面的生物製劑或毒素的定義各方沒有爭議……」
生物毒素
毒素有時用來明確確認的生物起源。 在自然界生物毒素有兩個主要功能:
- 捕食(蜘蛛、蛇、蠍子、水母、黃蜂 )
- 防衛(蜜蜂、螞蟻、白蟻、黃蜂、毒鏢蛙 )
神經毒素主要影響動物的神經系統。生物體具有神經毒素包括:
分類
生物毒
又稱生物毒。是由各種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產生的有毒物質,為天然毒素。生物毒素的種類繁多,幾乎包括所有類型的化合物,其生物活性也很複雜,對人體生理功能可產生影響;不僅具有毒理作用,而且也具有藥理作用,常用作生理科學研究的工具藥,也被用作藥物。按來源可分為植物毒素、動物毒素、海洋毒素和微生物毒素。某些毒素具有極毒,如肉毒桿菌毒素;一般也有相當大的毒性,被有毒動物或昆蟲螯傷或攝入有毒植物等均可發生中毒,甚至死亡。
天然毒素
生物毒素又稱天然毒素,是指生物來源並不可自複製的有毒化學物質,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產生的對其它生物物種有毒害作用的各種化學物質。人類對生物毒素的最早體驗源於自身的食物中毒.隨着人類對海洋生物利用程度的增長,海洋三大生物公害:赤潮、西加中毒和麻痹神經性中毒的發生率有日趨增加的趨勢;黃麴黴毒素、雜色麴黴毒素等對穀類的污染,玉米、花生作物中的真菌黴素等都已經證明是地區性肝癌、胃癌、食道癌的主要誘導物質;現代研究還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與細胞癌變有關的多種具有強促癌作用的毒素,如海兔毒素等。生物毒素除以上對人類的直接中毒危害以外,還可以造成農業、畜牧業、水產業的損失和環境危害,如紫莖澤蘭等有毒植物對我國西部畜牧業的危害和赤潮對海洋漁業造成的損失等。 由於生物毒素的多樣性和複雜性,許多生物毒素還沒有被發現或被認識,因此時至今日,生物毒素中毒的救治與公害防治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