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較教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比較教育》,比較教育學科的重要著作。I.康德爾著。1933年波士頓霍頓·米弗林(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1970年再版。中譯本194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羅廷光、韋愨譯。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書除導言外,共10章,約50萬字。導言列舉了世界各國教育上存在的可以進行比較的問題,例如,什麼是決定教育制度性質的因素?什麼是民族主義及其與教育的關係?個人與社會或國家的關係怎樣?兒童教育應該由誰來管理?私立學校的地位怎樣?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的範圍如何?各種學校應設置些什麼課程?教育行政應實行集權制,還是實行分權制?等等。接着提出,對教育進行比較研究首先需要正確評價那些構成教育制度基礎的不確定的、模糊的精神上與文化上的力量,分析各種來自校外但比發生在校內更為重要的勢力和因素的影響。比較教育研究必須以對學校所反映出的各種社會和政治的理想的分析為基礎。為了理解、鑑別和評價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的真實意義,必須對該國的歷史和傳統、對支配該國社會體制的勢力和觀念、對決定該國獲得發展的政治條件和經濟條件有所認識。這些觀點貫穿於全書之中。第1和第2章論述教育與民族主義和民族特性的關係。認為,民族主義和民族特性與教育制度具有密切的關係。民族主義因素決定國民教育制度的變革,而教育變革的新成果和新經驗又將增強民族主義因素的發展。因此,「探討一國民族特性對於教育的關係,乃是了解該國教育制度的意義的唯一法門」。從第3章至第9章,把各國的有關教育問題分類並列為:國家與教育、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初等教育、小學師資訓練、中等教育和中學師資等,然後按問題,描述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蘇聯和美國等6國的教育,並對各國影響其各種教育問題的因素和力量進行了分析。最後一章:「總結和結論」,扼要地概括了全書的基本觀點:當代世界教育迅速發展,教育制度的概念也擴大,對各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已日益被人們所重視;從對各國教育歷史的考察,可以看到國家政權和民族主義乃是比較教育學的基礎,民族特性是比較教育學的核心;各國的教育管理制度不管採用什麼形式,但理想的制度,應該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的制度;各國的中小學校教育和師範教育的改革存在許多共同的因素和趨勢,其中有許多經驗具有普遍意義。

本書內容豐富,是比較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本重要著作,並被許多比較教育學者認為是比較教育發展的第2階段(1917——1945)的一本代表作。但對許多重大問題的分析停留在表面現象上,或缺乏科學的根據。

作者介紹

I.康德爾(I. L.Kandel 1881—1965),美國比較教育學家。畢業於曼徹斯特大學。1908年赴美深造。1913年起在哥倫比亞大學講授教育學。曾任美國學會協議會諮詢委員、全美大學教授協會理事等職。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

視頻

比較教育 相關視頻

2015年4月00472比較教育自學考試真題#自考#自學考試#成人自考
巧用比較教育

參考文獻

  1. 文獻的概念,豆丁網,2008-11-13
  2. 著作與論文的優勢對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