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畢摩音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畢摩音樂

畢摩音樂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時期,至隋唐時期,畢摩音樂藝術達到了高峰,畢摩音樂是由畢摩在儀式場所傳唱的本土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其內容涉及彝族的政治、法律、文學、藝術、哲學、歷史、愛情婚姻、生產生活等,並通過說、唱的有機結合來敘述故事,塑造形象,抒發情感,反映生活,表達志向和願望。

簡介

畢摩音樂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時期,畢摩最早是古代彝族社會的祭司和部落首領,具有崇高的威望與地位,兩千多年前,昊畢實楚和提畢乍穆兩大畢摩宗師就畢摩儀式改革問題進行了辯論,提畢乍穆改革了飛禽走獸為犧牲用物,金簽銀片插神座的做法,改用牛羊作犧牲用物,杉柳枝布神座,豬雞為祭品,其唱、誦傳統進一步規範。至隋唐時期,畢摩文化藝術達到了高峰,代宗師阿蘇拉則不但完善了路下方類文獻,進一步規範了儀式,而且講求調式的優美、和諧,產生了阿格說祖、阿克伙窩、楊古蘇布等一代大師。《華陽國志 南中志》載「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議論好譬喻物謂之夷經」,《西南彝志》載的「歌師」制度也表明了遠在兩千年前就有身負簽筒、手持響鈴、搖着神扇的畢摩深入各戶的情況。

評價

畢摩音樂是畢摩在儀式活動中以誦和唱的方式的來敘述故事、講述歷史、探究萬物起源、塑造(包括鬼怪神靈等在內的)人物形象,藉此抒發思想情感,反映現實(歷史)生活,表達志向和願望的遠古音樂藝術。畢摩調可分為誦和唱兩大類。 誦腔以說為主,可分為低聲吟詠腔和高聲呼喚腔兩種,其節奏強烈,音節分明,抑揚頓挫。低聲吟詠腔主要用於占卜、擇吉日等儀式,如羊胛骨卜、打木刻卜、雞蛋卜等。有專用口誦辭章,節奏快急,音節分明,語句長短不一。高聲呼喚腔可用於各種儀式,聲音高亢、優美,常與唱腔交叉配合使用。其節奏強烈,音節分明,抑揚頓挫,句式變化較大,以五言和七言為主,輔以三言、九言、十一言、十三言乃至十五言、十七言。主要有敘事腔、祝酒腔、送靈獻茶腔、述源腔、諂媚腔等十餘種。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