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岸英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毛岸英紀念館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坐落在平安南道檜倉郡的一個150米高的山腰上,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就曾在這裡駐紮,如今,包括毛岸英在內的134名烈士長眠於此。

在毛岸英墓前矗立着一塊一米高的花崗岩石,正面刻着「毛岸英烈士之墓」;背面刻着:「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

毛岸英1922年出生在湖南省長沙市,在那動盪的日子裡,他從小就隨着父母四處奔波,有着一個艱辛的童年。毛澤東曾感慨地說:「為了革命事業,這些孩子從小就吃百家飯,行萬里路!」

校園諮詢

【講述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走進毛岸英紀念館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新。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從黨的百年偉大奮鬥歷程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激勵廣大消防指戰員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用黨的歷史照亮新征程,堅定不移地投身消防救援事業,濱州市消防救援支隊以「講述革命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通過探訪紅色教育基地、挖掘紅色感人事跡、講述紅色革命故事等方式,重溫入黨初心,獻禮建黨百年。

毛岸英紀念館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是毛澤東主席與楊開慧烈士的長子;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8歲的毛岸英失去了母親;74年前,他化名「楊永福」來到陽信縣進行土改整黨運動,他從未表明身份,吃窩頭、干雜活,始終把自己當做一名普通的士兵。1946年,毛岸英回國,1947年11月——1948年5月,毛岸英來到渤海革命老區黨委駐地陽信縣參加土改。

1950年10月25日,作為入朝作戰志願軍第一人來到朝鮮戰場,1950年11月25日在美軍空襲中犧牲。終年28歲。二十八年,何其短暫,但是卻值得我們追憶,那些無數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那些不變的信仰,會一直指引者我們前進。

毛岸英雖在陽信只工作了半年,但他了解了基層,了解了農村,了解了國情,同時也與陽信的一些幹部群眾,包括房東張大娘一家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他雖是毛主席的兒子,但他更像一個年輕而普通的士兵。他待人誠摯,生活儉樸,工作認真,嚴於律己的良好品質與作風,給陽信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毛岸英同志的一生,是愛國奉獻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讓紅色基因[1]融入血脈,讓紅色精神激發力量,希望大家能在革命先烈毛岸英的故事裡得到洗禮,繼承革命意志的堅定信念,弘揚紅色革命精神,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2],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