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曉茗 那些年,舞獅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那些年,舞獅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那些年,舞獅燈》中國當代作家毛曉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那些年,舞獅燈

「春秋躍紙上,戍馬天涯中;鄉思與佳節,隨夢入畫圖」。時光荏苒,日月更迭,季節變換,又是一年歲末時,陽光暖暖的,時光慢慢的,周圍的空氣仿佛都在微笑着,笑着督促我該拾掇起閒散的心情,伸出庸懶的雙手,稍稍寫下這個節日裡的瑣碎與喜悅。

年,正一步一步走來,街區的商家開始張燈結彩,馬路的車流人網也急速的密集起來,我的思緒穿越到了兒時的深刻記憶:那些年,舞獅燈。

我的故鄉在牯牛背水庫的後梢,四面臨山。記憶中的那時山里落後封閉,山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我記憶中的那少有的獨特的歡樂最有意思的,要數舞獅燈了。那時的每年寒冬臘月年邊,農忙結束,村莊里媽媽嬸嬸姐姐們忙着清洗晾曬家裡的冬衣被褥,乾乾淨淨的迎新年。伯伯叔叔哥哥們便在隊長的組織下,開始日夜忙活着精心的扎獅燈、編獅衣、排練舞獅燈。每每村頭的大柳樹下,鑼鼓「哐當哐當」震山響的時候,便是舞獅燈排練開始了,我和小夥伴們飯都顧不上吃飯跑到村莊稻床上,燈火通明,只見精神矍鑠的長輩高伯伯手上玩轉着的燈球(引球)乖巧靈活,上下左右忽前忽後,燭光閃爍,宛若一個飛舞的火球;一隻雄壯威猛的「獅子」跳撲轉閃虎虎生威,綢緞錦繡獅身龍骨外套下面,舞獅頭的是我遠房的堂哥阿寬,雙手握托重近二三十斤竹製的獅頭,視線透過獅頭的嘴巴死死「咬」住引球而奔騰;舞獅尾的是阿福表叔貓着腰,一手緊緊的拉住獅頭的堂哥褲腰帶與獅頭一致跑舞,一手放在屁股後不停的搖擺着獅尾,前後聯動首尾呼應,栩栩如生;「獅子」時而抓耳撓腮,時而翻身打滾兒,時而滿場奔跑。獅身上的銅鈴鐺搖出一串串嘩嘩啦啦的旋律,在燈月交輝的夜色里飄蕩;舞獅的人大都是身手矯健、精悍勇猛的中壯年人。那時候舞獅頭的堂哥大寬是我們兒時夥伴們心目中的英雄,他身材魁梧,膀闊腰圓,胳臂上的肌肉鼓鼓的,整個人看上去像一座雄偉的鐵塔;舞獅球的高伯伯,他頭裹彩巾,在燈光下屢屢秀了一套套拳腳功夫,然後拿起彩球引逗着獅子,直引到場地中央的桌子旁。這個時候鼓手將盤鼓敲得震天響,高伯伯於是磨拳擦掌,奮身躍起,跳到桌子上,搖晃着彩球,兩個獅子圍過來,騰空而起爭搶着彩球。人群里便爆發出一片掌聲。我和夥伴們一直圍觀到晚上九十點鐘練球收場時,才戀戀不捨的散回家中,餓得揭開鍋蓋胡亂吃兩口冷飯糰。

那時山里人相信獅子是祥瑞之獸,舞獅能夠帶來好運,所以每逢春節,都會在陣陣鑼鼓鞭炮聲中,舞獅助慶祈求吉利。

兒時最期盼的是正月里舞獅燈,比年前看練獅燈更來勁。八十年代中期,山裡的物質生活非常窮匱,那時的我經常吃不飽,特別期盼着正月里舞獅燈早點到來,記得那時爸爸體弱,也在獅燈隊伍里幫忙敲鑼打鼓和保管道具及禮品的,我每每跟着獅燈隊時不僅能吃飽肚子,而且從爸爸身邊還能吃到平時根本想不到的糕點糖果,口袋裡塞得滿滿的,晚上回家放在抽屜里收藏起來,能吃一兩個月的呢,那段時光甜甜的飽飽的,特別的開心…

那些年,正月里,咚咚隆咚鏘,村口傳來一陣鑼鼓響時,舞獅隊開始出發了。舞獅的領隊提前給附近莊子裡年前送過拜年帖子,於是各村的隊長年前就會到各家打招呼:好好準備準備,正月里迎接舞獅隊光臨,大人們還沒來得及發話,「噢!耶!」小夥伴們首先高興得跳了起來,一溜煙兒跑出去奔走相告。舞獅燈從初一這天下午開始,一般舞到元宵節,太晚了不行,會耽誤了莊稼地里的活兒,一年的收成可就受影響了。這時舞獅隊直奔領帖人家,戶主敞開大門,點燃一掛長鞭相迎,舞獅隊就在這家門口開演了。一陣緊似一陣的鑼鼓聲將莊子裡人招過來。一臉興奮的男女老少,將門前的空地圍成了一個圈,小夥伴們緊靠着大人的腿,站在最裡面。空地中央擺着桌子,桌子上交叉層疊着幾條板凳,最上層的板凳上綁着竹竿,一隻紅綢包懸在竿端。見來的人差不多了,打鑼打鑔鈸的便停下來,只見敲大鼓的揮起鼓槌,猛砸下去,咚的一聲,連空氣都震動起來,緊接着,鑼鼓齊奏,在一掛鞭炮聲中,舞獅開始了。「獅子」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引球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那「獅子」雖是用竹片、鐵絲和飾物紮成,但極通人性。只見那獅子張張嘴,抖抖毛,渾身鈴鐺叮噹響。接着,原地轉一圈,朝圍過來的人眨眨眼,點點頭,算是感謝。謝畢,「獅子」就面朝領舞人手中的燈球,搖頭晃腦,再低頭俯身,如餓虎撲食,向前一躍,去叼那燈球。引球領舞人機靈地一閃,跳到獅子身後。「獅子」被激怒了,猛然起身反撲。隨着漸敲漸緊的鑼鼓聲,領舞人左躲右閃,那「獅子」或翻飛騰挪,或就地打滾,動作越來越快。突然一聲宏亮的棰鼓定音,領舞人將燈球拋向空中,那「獅子」將前腿豎起,猛地一躥,穩穩地銜住那燈球,逗得看的人一個個傻了眼。

接下來表演的「獅子」在燈球的引領下和鞭炮的熱烈中,奔進戶主人家,先是在正廳堂屋拜年,而後進入每間屋子轉兩圈熱鬧,而後又回到客廳表演是登高采紅,這個節目考驗的是舞獅人的功夫和膽量。鑼鼓聲漸小漸沉悶,將人們的心漸漸提起來。但見那獅子用力一縱,就輕輕跳到堂廳中間的桌子上。稍作停息,便先前腿再後腿,慢慢地爬上了搖晃着的兩層板凳。要取下屋樑上懸系的紅綢包,必須躍上第三層板凳。鑼鼓聲息了,人群里靜悄悄的。獅子喘了口氣,試了試頂層板凳的穩固性,輕輕地伸腿,慢慢地爬上去,站穩。接着,朝下面看的人晃晃頭,眨眨眼,似在炫耀。突然間,獅子立起來,張開大嘴,銜住並咬下懸在空中的紅綢包。就在這時,戶主將染了色的花生、糖果、切糖拋向獅子。那獅子呢,向主人點頭致謝,接着縱身一跳,穩穩地落在地上。頓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看的人也一個個鼓掌喝彩。

「獅子」採到的紅綢包就是演出的謝禮,這時「獅子」朝圍觀的男女老少躬身拜謝,後退出客廳,竄到門口場地時在鞭炮和燈球的帶動下,再次返回客廳回拜周轉一圈後,俗稱「回燈」,舞獅隊就到下一戶去表演了。紅綢包便交給爸爸保管,這謝禮也並不是錢,而是象徵着吉祥如意的方糕兩條、幾盒香煙而已。那時候農村窮,是拿不出錢來做謝禮的,況且舞獅隊也不收錢,並不是靠這個為業的,而是純粹當作一種拜年吉祥、熱鬧村莊的娛樂活動。大方人家通常是五尺紅絲綢里包着兩條糕和四包煙,紅絲綢山里人俗稱「紅」,用來給小孩子做紅兜兜更是象徵吉祥健康成長的,糕糖香煙條紅留待謝禮,是要到元宵燈舞結束後由領隊根據隊員勞動強度來分配,那時爸爸分到手的較少。

那些圍觀的人,又尾隨「獅子」過去,因為這一年一度的舞獅燈,還沒有看過癮呢。舞獅隊每天會演五六家,每家約一個半小時左右,每演兩家獅頭獅尾成員便換班一次;持續到晚上八九點鐘,此時天上圓月像巨人的眼睛,俯視着獅子舞熱鬧的場面。煞場的時候。舞獅人將獅子皮脫下,額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滿臉綻放着微笑。人們紛紛散去,各回各家,路上說着今晚哪只獅子威武,說着哪個舞獅人矯捷。那時候獅子舞給我們的夜晚增添了很多色彩和聲音。

記憶中有趣的獨特節目還有「大獅子焐小獅子」,如村莊裡有新婚人家,「獅子」會在燈球的指揮下,不脫鞋的直接跳上婚床匍匐不動做焐狀幾分鐘,寓意早生貴子;山里正月多雪天,新人床鋪上全被「獅子」踩上泥巴「一片狼藉」,戶主一點也不生氣的哈哈開心着;還有一次,外地的「獅隊」不速之客突然闖進了村莊裡,在燈球高伯伯的英勇指揮下,村頭那柳樹下的練獅場,一片「硝煙瀰漫」,我方「獅子」與對方激戰三小時,最終對方「獅子」體力不支,舞獅頭的壯男摔傷吐血,落敗而逃。當時那驚心動魄的場景真叫人膽顫心驚,當時全村莊人里三層外三層圍觀助陣,我緊緊握着拳頭,手心出汗。

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山民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故鄉村莊逐漸形成了在春節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編扎的獅子現在來看是難得的藝術品,嵌入了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各種神態,舞動起來,就變成一頭活生生的獅子,舞獅隊的「獅子」歡騰跳躍,輾轉騰挪,為春節平添了許多風采。

後來我外出求學工作,五湖四海的南征北戰,很少回故鄉山里了。聽說擅舞燈球的高伯伯年邁早已不在了,常舞獅頭的堂哥大寬也患重病不在了,舞獅尾的表叔阿福前年病逝了,爸爸也離開我們十多年了,村里也再沒有人接班耍彩球舞獅燈了。年輕力壯的山民大都到城市裡打工,春節回家數日,又告別家小匆匆返城,根本待不到元宵節。故鄉那盛傳N年的舞獅燈自然早已銷聲匿跡了。

想起故鄉的舞獅燈,似乎是在昨晚一幕幕上演的;很多年過去了,舞獅燈的鑼鼓聲常常在我耳畔迴響,騰躍勁舞的「獅子」也時常在我眼前浮現。當我幻覺着回到兒時歲月的我伸手去觸摸一下獅身上的銅鈴鐺的時候,眼前美好的畫面忽然破碎,只留下一地記憶的碎片。[1]

作者簡介

毛曉茗,江蘇南京人,書法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