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養分高效管理技術應用案例
![]() |
毛竹養分高效管理技術應用案例該技術在安徽省黃山區開展研究及應用。黃山區位於安徽省南部,118º14´~118º21´E,32º4´~32º10′N,屬中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雨量充沛,季節分明。全區土地總面積246餘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93萬畝,林業用地中,竹林面積達30萬畝,其中主要為毛竹林,達23萬畝,立竹蓄積4 600餘萬株,竹資源分布集中。研究區具體設置在黃山國有林場,該試驗地地處中亞熱帶北緣,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220天,現有竹林面積2.4萬公頃,毛竹林面積超過1.4萬公頃。林場平均海拔450~550m,成土母岩主要為千枚岩,含部分花崗岩及少量石灰岩[1],土壤自上及下分布為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黃紅壤。適宜的環境對毛竹生長極為有利,也適合毛竹豐產培育科研實驗的開展。該林場建有毛竹良種培育與竹林可持續經營技術等示範基地,是毛竹林高效技術形成的主要研究地點和試驗區域。該案例研究與實施自2006年開始,技術可指導集約經營毛竹林的高效培育。實施該技術的毛竹林立地坡度應在20°以下,立竹度一般應不低於150株/畝,不高於260株/畝。
二、主要解決的問題
該技術解決了毛竹林養分管理不精準、肥料養分效益未達到最大化導致肥料浪費及其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等問題。
三、技術要點
1. 毛竹重點施肥對象和施肥量施肥種類以氮、磷、鉀肥為主,重點施給I、II度竹株,施肥方式採用穴施。對高度集約經營竹林可配施鈣、鎂、硅肥,以II度竹為重點施肥對象。根據積累量核算,每產100 斤竹材,毛竹淨吸收的肥料量為尿素:0.42 kg,過磷酸鈣:0.60 kg,氯化鉀:0.24 kg,N:P:K=1:0.2:0.6。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肥料量是全部被竹株吸收的量,生產操作時必須考慮肥料的利用率問題。根據試驗區核算普通立地條件的最佳施肥量為:尿素26kg/畝,過磷酸鉀20kg/mu,氯化鉀10kg/畝。
2. 施肥時間一個生理周期(2年)施肥1~2次,推薦在發筍前(大年2月份)或孕筍期(小年9月份左右)進行施肥作業。施肥次數的減少,一方面降低投入,同時也減輕對竹林過分擾動,符合當前生態經營理念。
3. 結構調控密度機構:120-150株/畝;年齡結構:I、II、III度比例控制在40%、35%、25%。
4. 土壤墾復管理一個生理期(2年)墾復一次,時間在出筍大年冬季或者小年換葉後。墾復深度30cm,去除老鞭和老蔸。
四、應用成效
通過新技術實施與推廣,竹林平均胸徑由7.5cm增加到8.9cm,竹林年產材量增加850kg/畝,產筍[2]量增加50kg,畝產值增加800元,除去肥料和撫育費用300元/畝,以三年累計技術推廣輻射的41000畝計,新增產值3250萬元,新增效益2030萬元。
五、適用範圍
適用於在毛竹產區進行廣泛推廣應用,尤其對毛竹集約經營筍材兩用林。
參考文獻
- 移至 ↑ 石灰岩的特性用途及其磨粉線的配置,搜狐,2023-06-02
- 移至 ↑ 鮮美的竹筍有這麼多品種,你知道嗎?,搜狐,2017-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