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沙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毛腿沙雞 |
中文學名: 毛腿沙雞 |
毛腿沙雞[1](學名:Syrrhaptes paradoxus ) ,是沙雞科、沙雞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7-43cm,大小似家鴿,但尾甚長而尖,翅亦尖長。通體大都呈沙灰色,背部密被黑色橫斑。頭部銹黃色,腹部具一大形黑斑。腳短、跗踱被羽直到趾。
毛腿沙雞主要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區,常成群活動,不遷徙,但遊蕩,主要以各種野生植物種子、漿果、嫩芽、嫩枝、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毛腿沙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外形特徵
毛腿沙雞雄鳥前額、頭頂前部和頭側銹黃色,頭頂後部、後頸棕灰色,頸側灰色,後頸基部兩側銹紅色。上體沙棕色綴以黑色橫斑,其中肩、背部橫斑較粗而稀,往後較細而密。翅上覆羽和三級飛羽亦為砂棕色,三級飛羽綴有藍灰色或黑色斑紋,中覆羽具黑色圓形端斑,大覆羽外翈先端栗色,在翅上形成一道栗色橫帶,初級覆羽棕色較淡,中央具寬闊黑紋。翼緣砂棕色而雜有黑斑,小翼羽外翈砂棕色,內翈黑褐色。初級飛羽大都藍灰色,羽軸黑色。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外翈黑色,其餘初級飛羽藍灰色具皮黃色羽緣,越往內皮黃色羽緣越寬:次級飛羽砂棕色,外翈具黑褐色縱紋。中央一對尾羽特別尖長,呈砂棕色,羽干兩側具灰色橫斑,羽緣黑褐色。外側尾羽外翈藍灰色,內硼砂棕色而具黑褐色橫斑,羽端白色。尾羽羽軸黑色。頦棕色,喉銹紅色,胸棕灰色。下胸棕白色,形成條寬闊的棕白色胸帶,其上還雜有數條黑色細斑;腹淡沙棕色,腹中央有一大形黑斑,並延伸至兩脅。覆腿羽及尾下覆羽白色,較長的尾下覆羽有灰黑色羽干紋或「V」形縱紋。腋羽白色而綴以黑端。翼下覆羽棕黃色,近翼緣處雜有黑點。
毛腿沙雞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頭頂、頸項及耳羽有黑色羽干紋。前額、頦、喉、眉紋棕黃色,頸側有一棕黃色塊斑,且與眉紋相聯。背上黑斑較短狹,且呈波浪狀。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均具黑色圓形斑點,下頸與胸間有一條黑褐色細環。胸側綴以圓形黑色斑點。
毛腿沙雞幼鳥似雌鳥,但頸、胸有黑褐色斑點,肩間部有黑色橫斑。中、小覆羽有近似圓形黑斑,內側次級飛羽具砂黃色羽緣,內翈黑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和中央尾羽末端不延長成線狀。
毛腿沙雞虹膜暗褐色,嘴藍灰色,腳與趾密被短羽,爪黑色。
叫聲:群鳥發出嘈雜的kirik或cu-ruu cu-ruu cu-ou-ruu聲;快速重複kukerik叫聲,及生硬的cho-ho-ho-ho聲。飛行時兩翼呼呼生風[2]。
生活習性
毛腿沙雞行走時,身體左右擺動。飛行時呈波浪形前進,通常貼地面低空飛行,且飛行十分迅速,兩翅扇動甚快,且發出呼呼聲響。一般飛行數百米即降落,不做長距離飛行。常成群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常集成大群。多在清晨和黃昏成群飛向水源地喝水,有時為了覓找水源而飛往數十千米的地方。喝水時常把嘴放入水中,連續吞咽而不抬頭。不遷徙,但遊蕩。秋冬季節常成百上千甚至上萬隻不定期地向繁殖區域外的地方遊蕩。
主要以各種野生植物種子、漿果、嫩芽、嫩枝、嫩葉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棲身環境
毛腿沙雞主要棲息於平原草地、荒漠和半荒漠地區,也棲息於鹽鹼森林平原和沙石原野。
生長繁殖
毛腿沙雞的繁殖期為4-7月。通常置巢於開闊的地上或灌木下,有時也在草叢下營巢。常成對或成小群在一起繁殖,巢間距多在4-6m。巢甚簡陋,主要為地上的凹坑,無任何內墊物,有時墊有少許草莖。每窩產卵2-4枚,通常3枚。卵土灰色或土黃色、被有褐色或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9.47mm×27.35mm。通常在第一枚卵產出後既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孵化期22-27天。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中國、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
旅鳥: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愛爾蘭、意大利、日本、韓國、拉脫維亞、挪威、波蘭、荷蘭、黑山、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
中國分布: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東。
亞種分化
毛腿沙雞為單型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毛腿沙雞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km²,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毛腿沙雞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毛腿沙雞已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3]。
視頻
沙漠綠洲中的毛腿沙雞很像是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