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藥

毛藥,別名是紅絲線、血見愁,來源於為茄科植物十萼茄的全抹,資料來源是《貴州民間藥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毛藥

來源; 為茄科植物十萼茄的全抹

資料來源; 《貴州民間藥物》

別名; 紅絲線、血見愁

來源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紅絲線、血見愁--《植物名實圖考》,野苦菜、野花毛辣角--《貴州民間藥物》。

基本信息

【來源】為茄科植物十萼茄的全抹。

【植物形態】十萼茄,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分枝,高60~100厘米,基部木質化,全體密被柔毛,以幼枝為最多。單葉互生;有柄;葉片卵形,長5~10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突尖而下延至柄上,全緣,兩面均疏被柔毛。

花單1或2~6個聚生於葉腋,長4~8毫米,多少下彎,被毛;萼短,闊鍾狀,有線狀裂齒10枚,被毛;花冠白色,直徑約8毫米,5裂至中部;雄蕊5,花葯頂裂;子房2室。漿果球形,直徑6~8毫米,紅色,光滑無毛。花期夏、秋。

生於荒野。分布廣東、貴州等地。

【採集】秋後採收。


【性味】《貴州民間藥物》:"性微涼,味淡,無毒。"

【功用主治】

①《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紅腫。"

②《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咳,補虛。"

【選方】①治火疔:鮮毛藥果葉,捶絨敷患處。--《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狂犬咬傷:鮮十萼茄半斤。切碎,炒至黃色,再加酒一斤半煮沸,成人盡酒量服完為止,其藥渣擦傷口周圍(勿擦傷口)。--《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中華本草

《中華本草》

【拼音】 Máo Yào

【英語】 Herb of Twoflower Lycianthes, Hupeh Lycianthes

【別名】血見愁、野苦菜、野花毛辣角、十萼茄、雙花紅絲線、紅珠草、耳附子、幫梨子、貓耳朵、野辣茄、山辣子

【來源】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紅絲線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ycianthes biflora( Lour.) Bitter[Solanum biflorum Lour.;S.decemdentatum Roxb.;S.decemfidum Nees;S.callerynum Dunal]

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通常鮮用。

【原形態】紅絲線,灌木和亞灌木,高0.5-1.5m。小枝、葉柄、花梗及花萼上密被淡黃色絨毛。單葉互生,在枝上部成假雙生;葉片大小不等,大葉片橢圓狀卵形,偏斜,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漸狹至葉柄成窄翅,長9-15cm,寬3.5-7cm,葉柄長2-4cm;小葉片寬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圓形而後驟窄下延至柄而成窄翅,長2.5-4cm,寬2-3cm,葉柄長0.5-1cm;全緣,兩面有疏 柔毛。花常2-3朵(稱4-5朵)生於葉腋;花梗長5-8mm;花萼杯狀,長紅3mm,徑約3.5mm,萼齒10,鑽狀線形;花冠淡紫色或白色,星形,直徑10-12mm,深5裂;雄蕊5,花葯頂裂;子房卵形,2室。漿果球形,直徑6-8mm,熟後緋紅色,罕萼盤狀,齒長4-5mm。種子多數,淡黃色,卵狀三角形。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長於荒野陰濕地、林下、路旁、山邊慣用語山谷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根中含2α-羥基蜀羊泉次鹼(2α-hydroxysoladulcidine),芸脫皂甙元(gitogenin),新芰脫皂甙元(enogitogenin),蜀羊泉次鹼(soladulcicine),澳洲茄胺(solasodine)。葉、莖中也含有新芰脫皂甙。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談止,咳。主咳嗽;哮喘;痢疾;熱淋;狂犬咬傷;疔瘡紅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搗敷紅腫。

2.《貴州民間藥物》:清熱,解毒,止咳,補虛。

【摘錄】《中華本草》[1]

參考文獻

  1. 毛藥, 藥品通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