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里西奧·卡赫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毛里西奧·勞爾·卡赫爾.jpg

毛里西奧·勞爾·卡赫爾( Mauricio Kagel )(Mauricio Raúl KagelTemplate:IPA-es,1931年12月24日-2008年9月18日),德國阿根廷裔作曲家指揮編劇導演,主要作品涵蓋了器樂、音樂戲劇、廣播劇以及電影,是20世紀下半葉新音樂德語Neue Musik的重要代表人物[1]

生平

毛里西奧·卡赫爾,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在20世紀20年代從俄國逃離至阿根廷。卡赫爾早期學習器樂、文學史和哲學,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做過影評家、鋼琴伴奏和指揮等工作。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參加了新音樂的短期課程之後,卡赫爾攜妻子於1957年持獎學金來到德國科隆,並終生居住於此。

卡赫爾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間在達姆施塔特、科隆、柏林、哥德堡、紐約等地擔任教師和客座講師,1974年至1997年間擔任科隆音樂學院音樂戲劇教授。

卡赫爾是科隆新音樂樂團的創始人之一,在科隆、慕尼黑和烏得勒支等地的電子音樂工作室進行過創作。他不但指揮自己的許多作品,同時是自己創作的電影和廣播劇的導演和製片人[2]

代表作品

卡赫爾被認為是「器樂戲劇」的代表人物,這種創新的表演形式把演奏者的面部表情、姿勢和動作囊括到作品之中,並且突破許多戲劇的習慣和傳統。例如作品《國家劇院》(Staatstheater)名為「Ensemble」的一幕中,16個不同音域的歌手都身穿歌劇戲服,然而相互間服飾風格完全不搭配,舞台上沒有布景,歌手們也被固定在椅子上無法做出動作。卡赫爾自己發明樂器和演奏技術,例如作品《兩人樂團》(Zwei-Mann-Orchester)和《異域》(Exotica)。他的音樂作品也有很強的戲劇化風格,比如《定音鼓小協奏曲》(Konzertstück für Pauken und Orchester)要求獨奏者在樂曲結束時把自己的頭部砸進鼓中。

視頻

Mauricio Kagel: Der Schall (196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