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氣勢磅礴的當代文學巨擘——杜鵬程(柏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氣勢磅礴的當代文學巨擘——杜鵬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氣勢磅礴的當代文學巨擘——杜鵬程》中國當代作家柏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氣勢磅礴的當代文學巨擘——杜鵬程

杜鵬程,我國當代軍事文學巨擘與奠基者之一,其長篇小說《保衛延安》藝術地塑造了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軍事家彭德懷的光輝形象,全景式展現了在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直接指揮下波瀾壯闊的延安保衛戰,連續取得了各個戰役的偉大勝利,故事情節曲折複雜頭緒繁多,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長篇小說的一個藝術高峰。同時,他還創作了優秀的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和《夜走靈官峽》等系列短篇小說,都是我國當代文學史的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一、杜鵬程的經歷與文學作品

杜鵬程,原名杜紅喜,今陝西省韓城市夏陽鄉蘇村人,生於1921年陰曆3月28日。他的童年非常不幸,他3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韓城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縣城,也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史聖太史公司馬遷的故鄉。西周初,周武王封子於此,稱韓國,春秋戰國之交,周平王封秦仲之子康於此,稱梁國,戰國時,秦設夏陽縣。隋開皇十八年置韓城縣,1984年元月改為韓城市。這裡文化底蘊深厚,重視讀書,文風旺盛。雖然杜鵬程家境貧寒,卻在寡母的強烈願望下,積極求學。幼年上過私塾和基督教學校,後來到韓城城裡的一家店鋪當學徒。1934年到1936年,杜鵬程經人推薦轉到離家二三十里遠的西莊學校半工半讀。西莊學校,北依巍峨的青山,面臨浩浩蕩蕩的黃河,環境十分優美。在這裡,杜鵬程受到了正規的學校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進入新的階段,16歲的杜鵬程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第二年的初夏,在共產黨員老師的介紹下,杜鵬程踏上了去延安的道路。

杜鵬程踏上了寶塔山下延河之濱這塊熱土,先後進入延安的抗大、魯迅師範學校學習,從此揭開了個人生活歷史上嶄新的一頁。經過緊張的學習之後,杜鵬程被組織分配到陝甘寧邊區延川縣進行農村工作。經過整風、大生產運動後派往被服廠工作。不久,延安保衛戰拉開了序幕,杜鵬程在西北野戰軍任新華社任隨軍記者。全國解放以後,杜鵬程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後來擔任陝西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文聯副主席。他兼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1982年,當選為中共十二大代表;杜鵬程還是全國第二、三屆政協委員。1991年10月26日下午,彭德懷傳記組到醫院了解情況,杜鵬程心臟病突發,在西安省人民醫院不幸逝世,享年70歲。

杜鵬程的艱難的求學經歷和在農村、工廠、部隊豐富而充實的生活經歷,為他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素材,奠定了紮實的思想基礎與寫作基礎。從上個世紀的40年代開始,杜鵬程發表文學作品,特別是1954年出版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的、史詩般的長篇小說。他在長、中、短篇創作中都獲得顯著的成就。其小說多為重大題材,從嚴峻的鬥爭與考驗中,描寫人物精神面貌。杜鵬程在文學創作上的傑出成就贏得了廣泛的尊重,1956年2月4日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杜鵬程的文學創作作品計有:長篇小說有;《保衛延安》;中篇小說有:《在和平的日子裡》;短篇小說有:《大沙漠》《年輕的朋友》《平常的女人》《光輝的歷程》;散文特寫集有:《杜鵬程散文特寫選》 《我與文學》等作品;1993年,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鵬程文集》(四卷);1998年,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杜鵬程《戰爭日記》。

二、《保衛延安》艱難的創作過程

1947年初,杜鵬程被調到陝甘寧邊區《群眾文藝》社工作,半年後又奔赴前線,深入到王震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四旅第十團二營六連,做了一名隨軍戰地記者。當時,胡宗南指揮的國民黨精銳部隊20多萬人,在數十架飛機的配合下,聲言三天之內攻取延安,而西北野戰軍以裝備很差的2萬餘人,與相差懸殊的敵軍在陝北周旋、拼殺,展開了一場保衛延安的殊死搏鬥。形勢異常險峻,杜鵬程到達部隊才幾個月,西北野戰軍二縱就減員過半,他所在的六連竟由原來的90多人銳減為十多人——由此可見這場戰爭的酷烈!

在這場偉大的延安保衛戰中湧現出來的英雄和英雄事跡,一次又一次深深感動了杜鵬程,目睹着這些活靈活現的平凡而又偉大的戰士的英勇戰鬥場景,杜鵬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含淚在日記中記下那一個個難忘的戰鬥場面。日記,成為杜鵬程的戰爭實時記錄,也成為杜鵬程不能遏制激情的傾吐的「土地」——為了記錄這場酷烈的戰爭場面,杜鵬程有時將裝日記的包袱放在膝蓋上寫,有時宿營以後趴在老鄉的鍋台上寫,即使在硝煙瀰漫、子彈橫飛的陣地上,他也照寫不誤。有一次,旅政委楊秀山發現杜鵬程寫作的「武器」竟是一根將筆尖綑紮在樹枝上的東西,需要不停地蘸墨水。就關切地對他說:「筆對你來說,和槍桿子一樣重要。」於是當即批條子給供給部,指示為杜鵬程配發一支好筆,很快,一支「金星牌」鋼筆便到了團里,團政委將這支筆轉交給杜鵬程時,鄭重地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一支筆,抵得上一支勁旅。」

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揮下,延安保衛戰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的勝利仗,而在前線的總指揮是彭德懷將軍,更是令人矚目,在在行軍途中和群眾、部隊聚會上,杜鵬程不止一次見過彭德懷,而且聽到過有關這位「彭大將軍」的許多戰鬥故事。這些在部隊中廣為流傳的故事令隨軍記者杜鵬程心馳神往,很想近距離接觸這位神話般的人物。1948年秋,這樣的機會來了,在黃龍山的一個窯洞裡,彭總召集全體前線記者談話,說了三四個鐘頭,彭德懷談到延安保衛戰的重大意義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也談到了他自己:「我這個人沒有什麼,要說有一點長處的話,那就是不忘本。」當時,杜鵬程親耳聽到那響如洪鐘般的話,激動不已。採訪中,彭總質樸謙和,平易親切,他說甘願當「掃帚」供人民使用,覺得他自己就是比群眾和戰士多吃一口野菜,也是深為慚愧的!

杜鵬程深深感受到:彭總忠心耿耿,時時把人民群眾和戰士們放在心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他的真實寫照,=。杜鵬程後來寫道:「這一切,在我心裡產生的不是抽象的意念,而是激動人心的巨大形象。偉大的中國革命,造就了許多光輝燦爛的巨人——我是帶着廣大指戰員強烈的崇敬心情來描繪彭德懷將軍的形象的,他來自現實鬥爭生活,也是來自廣大指戰員的心裡。」

彭大將軍的光輝形象矗立在杜鵬程的心裡了,命運之中似乎成為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星繫結構人物的核心。不過,這個時候的杜鵬程還沒有開始進入實際的藝術創作,但是,立志反映偉大的延安保衛戰,卻十分明確,問題是選擇怎樣的文學體裁呢?

隨着新中國的建立,杜鵬程決定放棄原計劃撰寫這場戰爭的長篇報告文學,而開始構思一部長篇小說,產生了要將西北戰場這一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訴諸筆端、昭示後人的強烈的藝術衝動——他說:「難道這些積壓在我心裡的東西,不說出來,我能過得去嗎?……也許寫不出無愧於這偉大時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誠質樸、視死如歸的人民戰士的令人永生難忘的精神傳達出來,使同時代的和後來者永遠懷念他們,把他們當做自己作人的楷模,這不僅是創作的需要,也是我內心波濤洶湧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杜鵬程開始了艱巨的藝術創作。

1949年底,杜鵬程進軍帕米爾高原後,着手創作《保衛延安》了。當時的條件與環境比較差,又沒有大量的圖書資料可以借鑑。「所依靠的是一本油印的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部隊的油印小報,歷次戰役和戰鬥總結;新華社在各個時期關於戰爭形勢所發表的述評及社論;再就是我在戰爭中所寫的新聞、通訊、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和劇本等」,這是杜鵬程在《保衛延安重印後記》里的回憶,他說,「還有在戰爭中的日記,近二百萬字」——這就是當年杜鵬程所有的寫作準備——他面臨着是異常更加艱苦的藝術探索的戰鬥!

杜鵬程就這樣進入了創作過程,一捆捆材料堆放在軍營斗室的地上,要想進去,便必須跳來蹦去地「翻山越嶺」,9個多月的時間,「居然寫起了近百萬字」,初稿抄起來「足有十幾斤」——1950年的深冬,杜鵬程的母親病危,他從冰天雪地的邊疆趕到黃河岸邊的故鄉,身無長物,而背着這一大捆「手稿」。埋葬了母親,杜鵬程搬進縣人民政府去住,在這裡,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這部稿子修改了一遍……

面對着這一堆凌亂的稿子,杜鵬程陷入了「焦灼不安,苦苦思索」的藝術困境,怎麼辦?經過他冷靜的理性思考之後,決定「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搞」!杜鵬程想:「也許寫不出無愧於這偉大時代的偉大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誠質樸、視死如歸的人民戰士的令人永遠難忘的精神傳達出來」,「這不僅是創作的需要,也是我內心波濤洶湧般思想感情的需要」。就這樣,杜鵬程「一年又一年,把百萬字的報告文學,改為六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再把六十多萬字變成十七萬字……在四年多的漫長歲月里,九易其稿,反覆增添刪削何止數百次」——杜鵬程在後來的回憶中這樣追敘。

確實,杜鵬程自1950年動筆,杜鵬程經常通宵達旦,與昏暗的小煤油燈相伴,前後被杜鵬程塗改過的稿紙足可以拉一大馬車。他小心翼翼地呵護着凝聚他心血的手稿,「夜不成眠,食不甘味,時序交錯,似乎和我無關,調我到大城市學習,我就把稿子帶到大城市;讓我到草原上工作,我就把稿子馱到馬背上」……1953年春,總政文化部將杜鵬程從新華社新疆分社借調出來,到北京住了一年,集中精力反覆修改,其間還將書稿送給國防部長彭德懷徵求意見。當年底書稿就完全定下來了,列為「解放軍文藝叢書」之一。接着,《解放軍文藝》在1954年第1、2期分別選發了「蟠龍鎮」和「沙家店」兩章,後由總政文化部交給了人民文學出版社。

杜鵬程對自己的書稿牽掛如子女,希望它能夠得到重視,所以,又將一份打印稿寄給了素不相識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馮雪峰,並寫了信。馮雪峰連回兩封信,約他到自己家裡一談,杜鵬程知道,馮雪峰不僅是一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革命,而且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在文壇上地位頗高。他充分肯定了《保衛延安》書稿。1954年6月1日,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初版印數達到近百萬冊,這部作品出版後引起強烈反響。出現了爭購爭讀的可喜景象,有評論說,作者以澎湃的激情,高昂的筆調,刻畫了一批豐滿而生動的解放軍指戰員的人物群像,展現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高瞻遠矚,其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鋼鐵般的意志,成為鼓舞和教育中華兒女的楷模。

馮雪峰撰寫了兩萬字的長文《論<保衛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發表在當年《文藝報》第14、15期上,高度評價道:「描寫了一幅真正動人的人民革命戰爭的圖畫,成功地寫出了人民如何戰勝敵人的生動的歷史中的一頁。對於這樣的作品,它的鼓舞力量就完全可以說明作品的實質、精神和成就……它的英雄史詩的基礎已經確定」,還說「作者以戰鬥的精神,寫出了這樣的革命戰爭,於是作品就具有迫人的鼓舞力量。」時任文化部部長的現代作家茅盾先生評論說:「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好像是用巨斧砍削出來的,粗獷而雄壯;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構成了緊張熱烈的氣氛,筆力頗為挺拔」。

三、《保衛延安》的人物形象與藝術成就

《保衛延安》產生的歷史背景與藝術環境:新中國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國長篇小說創作出版的一個高潮期。十餘年間,有大批作品問世,其中數十部影響廣泛,極一時之盛。這些作品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和原則,以滿腔熱忱和質樸的表現方法,謳歌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等不同歷史時期我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代表了那一時期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以特有的魅力,影響了幾代讀者,經歷了時間的淘洗,流傳至今。

《保衛延安》的故事梗概是:1947年3月,蔣介石命胡宗南以數十萬兵力進犯我黨中央所在地延安。我軍在山西的一個縱隊,奉命參加保衛延安的戰鬥。部隊晝夜行軍,西渡黃河,於19日趕到延安正東80里的甘谷驛鎮,正集結在山溝里待命。上級傳達了黨中央、毛主席關於撤出延安的決策。聽到連長周大勇說出「我軍退出延安」,一連戰士們驚呆了,全場慟哭,百思不解,發出悲憤的喊叫。但當他們領悟了毛主席的偉大戰略思想,便立即舉槍發誓:戰鬥到最後一個人也要收復延安!

我軍在青化砭設下埋伏。敵搜索隊強迫李振德老漢帶路。為了掩護我軍,李老漢抱着孫子拴牛跳下了絕崖深溝。敵三十一旅鑽入我包圍圈後,一場伏擊戰打響了,槍炮齊吼,戰士們像山洪一樣衝下山溝,敵四千人馬傾刻覆滅。青化砭伏擊戰的勝利,恰在我軍退出延安的第6天。彭德懷司令員抓緊戰機,於5月初親自指揮蟠龍鎮攻堅戰。連長周大勇奉命誘敵北上,他們佯裝連打敗仗的樣子,牽着敵主力10多萬人在一個個山頭上轉,引向蟠龍鎮北400里外的綏德。蟠龍鎮攻堅戰打響後,遠在綏德城的敵二十九軍軍長劉戡認為這不過是共軍聲東擊西的詭計,還做着「建功立業」的美夢。當得知蟠龍鎮失陷時,他哭喪着臉哀嘆「打糊塗仗」。

蟠龍鎮大捷後,周大勇和戰士們又把敵人「護送」回來。途中遇到跳崖受傷的老漢李振德。當敵人爬回蟠龍鎮時,我軍已轉移到真武洞地區休整。「解放」戰士寧金山開小差,李老漢的老伴以為他是掉隊的,在敵人面前用生命掩護他,使他深受教育。在連隊迎新會上,他與失散多年的弟弟寧二子相認。胡宗南為扭轉敗局,命關中敵軍向北,隴東的馬家匪徒向東,配合延安的敵主力,妄圖消滅我軍。周大勇奉命率隊西進,急行軍數百里,突然出現在隴東高原,打得馬家匪徒無法招架,粉碎了敵人的陰謀。我軍繼續北進,穿越大沙漠時,炊事班長孫全厚倒下了。我軍再次打擊了胡宗南的幫凶馬鴻逵匪徒,收復三邊分區。經短期整訓後,又奔赴榆林前線。

周大勇率一連戰士,與兄弟部隊配合,攻克榆林的門戶三岔灣。攻打榆林的戰鬥持續了幾天,正當周大勇指揮向城西門進攻時,突然接到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命令。我軍順利撤退,周大勇他們則在長城線上與敵人展開了突圍戰。戰鬥中情況瞬息萬變,剛擊退了追擊的敵先頭部隊,突然身後又打響了。周大勇勇敢、沉着的指揮,給戰士們以力量。他們一次又一次地突破重圍,轉入一個村子。敵人出動飛機、大炮,一連十幾次輪番攻擊。最後,周大勇他們被圍困在村南的四座院落中。面對猛烈的炮火,戰士們奮力拚搏:有的被震得七竅出血,昏過去,但清醒後又爬起來戰鬥;有的滿身是血,卻不承認負傷;有的身負重傷,不能打槍,就喊着給戰友鼓勁;戰友犧牲了,他的戰位上立即又有人在射擊,……到處都是猛撲、衝殺、肉搏、吶喊聲。周大勇他們終於殺開一條血路,從濃烈的煙火中衝出去了,排長王老虎為掩護戰友突圍,倒在血泊之中。周大勇率領戰士一直朝東南方向插去。周大勇和許多戰士都負了傷,他們忍受着傷痛、寒冷、飢餓和疲勞,沿途搗糧站,押俘虜,與敵周旋,歷盡艱辛,終於回到「陝甘寧邊區的土地上」,並見到了在老鄉家養傷的戰友王老虎,他們十分高興。

8月中旬,我軍在西北戰場將要從防禦轉入反攻了。胡宗南整編三十六師增援榆林後又馬不停蹄地南下,企圖配合由南向北的敵主力部隊,和我軍決一死戰。彭總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決定在沙家店地區,殲滅敵人的主力部隊。彭總向前來匯報情況的旅長陳允興分析戰場形勢,講述戰略思想,陳旅長感到興奮、激動。沙家店戰鬥打響了。彭總站在北面的山頭上沉靜、嚴峻地觀察着、思考着,指揮我軍首先斬斷敵一二三旅與劉戡的五個半旅的聯繫,並把一二三旅送入沙家店東我軍伏擊圈;然後命陳允興所在旅配合兄弟部隊向敵整編三十六師發起總攻擊。戰士們像潮水一樣撲向敵人,有的用刺刀捅穿敵人的身子,有的平腹端起機槍,把敵人掃得一片片倒下。

敵人丟盔棄甲,我軍全力追擊。周大勇連隊攻下最後一個陣地後,繼續追擊。敵師長鍾松落馬逃命。大反攻開始了。敵人五六萬人沿無定河潰逃,輪番掩護退卻,準備逃回延安。彭總率西北野戰軍主力南下追擊。周大勇所在部隊埋伏在九里山,阻擊逃往延安的敵人。周大勇被任命為代營長,奉命帶三個連直向敵人心臟戳去。他們處在數萬敵人之中,機動靈活地出擊,趁夜戰搗毀敵人旅直屬部隊,使敵軍官驚呼「簡直是從天上來的!」之後,又巧妙而頑強地擊退了一千多敵人的輪番衝鋒。周大勇他們跳下斷崖,在九里山東邊的山洞裡遇見李振德老漢一家,才知道戰士李玉明就是李老漢的小兒子——滿滿。老媽媽深夜在燈下為周大勇他們縫補衣服、鞋子。

經過7天7夜的阻擊戰,五六萬敵人在兩三千人民戰士用智慧、勇敢和意志築成的銅牆鐵壁面前,碰得頭破血流。我軍在九里山的阻擊部隊一撤出,敵人就沒命地呼吼着亂竄,往南逃去,「人踏人馬踏馬,互相衝撞,互相射擊,咒罵,廝打,搶劫……」。敵人抬動腳步都生怕碰到地雷,聽見樹葉響,也當是中了埋伏,聽見風雨聲,就當是機關槍火力突然發射;看見一堆堆的蒿草,也疑心是炮兵陣地。陝甘寧邊區的每一寸土地對敵人都變成「危險而可怕」的了。周大勇所在的縱隊,奉命再向敵人前面插,我軍在岔口地區的千山萬壑里,擺下天羅地網。僥倖逃出九里山的敵人,又跌入這天羅地網之中。「岔口會戰」後,我軍遵照彭總的命令,繼續追殲潰散之敵,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不讓敵人從延安逃掉。營長周大勇奉命率隊主攻延安的大門——勞山。收復革命聖地延安、解放大西北的日子來到了!

《保衛延安》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被譽為「英雄史詩」。首先,它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延安保衛戰,描繪出一幅真實、壯麗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其二,作品圍繞西北戰場我軍正規部隊與千倍於我軍的敵人的浴血奮戰,以我軍主力縱隊的一個連所參加的青化砭、蟠龍鎮、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為主線,藝術地概括了我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的歷史性進程,作品所描寫的人民戰爭的場面,規模宏大,頭緒紛繁,從高級將領的重大決策到基層連隊的戰鬥生活,大大小小戰鬥的組織和進行,以及根據地人民和游擊隊的鬥爭,都有真實、正面的描寫。作品不諱飾當時嚴峻的鬥爭形勢,不迴避敵強我弱形勢下戰爭的空前殘酷和激烈,每次戰鬥都有無數英雄戰士壯烈犧牲,「一片土地一片血」,勝利的得來是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的。其三,作品還深刻地揭示了這場戰爭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黨中央、毛主席對整個戰局的正確分析和英明決策,彭德懷司令員的正確部署和指揮,我軍將士從高級指揮員到普通戰士為誓死保衛黨中央而浴血奮戰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一切在作品中都有着充分而精彩的描繪;陝甘寧邊區群眾和全國人民對戰爭的支援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表現。作品始終洋溢着熾熱的戰鬥激情,使人感受到人民戰爭具有無堅不摧、無往不勝的巨大威力。其次,以高昂的筆調,遒勁的筆力,刻畫了一批豐滿而生動的人物形象。

周大勇是杜鵬程在《保衛延安》中極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作品通過一系列戰鬥和細節描寫,突出地描繪了他英雄性格的特徵:對黨、對領袖、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和偉大的獻身精神。聽到黨中央撤離延安,看到陝北的群眾倒在血泊之中,「慘烈的痛苦和憤怒煎熬着他的心」。強烈的愛憎、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成為他為人民奮不顧身、創造驚天動地英雄業績的強大動力。戰鬥中他總是主動請求承擔最危險、最艱巨的任務。在長城線上的突圍戰中,他身負重傷,帶着傷病員和疲憊不堪的戰士,被圍困在一個小山洞裡。面臨絕境,他想的是怎樣「緊張地為自己階級的事業戰鬥下去」,終於率領戰士闖出險境。誠如團政委李誠所說,周大勇是一個「渾身汗毛孔里都滲透着忠誠」的人。對於周大勇高昂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鋼鐵的意志,勇猛、機智、沉着、靈活的戰鬥作風,作品有着淋漓酣暢的描繪。青化砭戰鬥,他衝鋒陷陣,個人生死全然置之度外;蟠龍鎮攻堅,他智勇雙全,出色地完成誘擊敵人的任務;尤其是在長城線上,連隊陷入敵軍重圍,與主力失去聯繫,他以無比的剛毅和勇猛,無比的機智和沉着,指揮戰士在敵群中左衝右突,周大勇是在緊張的戰鬥和嚴酷的考驗中,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人民英雄,作品很注意表現周大勇英雄性格的形成過程,使得這個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也更加真實可信。

《保衛延安》在藝術風格上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這就是:

(一)澎湃的激情、濃郁的詩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結合;

(二)在嚴酷的典型環境中刻畫英雄人物的藝術形象;

(三)氣勢恢宏,筆調豪放、粗獷;語言明白曉暢,樸實生動,既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群眾風格,又富於激情的力量。

不過,但就「史詩」而言,《保衛延安》反映一個時代的全貌的要求而言,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還不夠廣闊,對敵人的刻畫顯得單薄,英雄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也不夠豐富多彩,節奏上略嫌單調。作品的這些不足,帶有一定時代在認識和理論上的局限,然而,這只是白璧微瑕。《保衛延安》在長篇小說創作中達到了上世紀5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不愧為我國當代文學寶庫中的一件瑰寶。遺憾的是,這部全景式描寫延安保衛戰爭的藝術作品,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期就因為我國政治生活的不正常而停止了印刷。1978年12月,隨着彭德懷冤案的平反,1979年這部書第4次重新出版,並被譯成多種外文,享譽文壇。

四、杜鵬程的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及其他文學創作

《保衛延安》出版後不久,杜鵬程從邊疆回到內陸,擔任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副主席,成為專業作家。他積極投入到我國的鐵路建設工地,深入寶成線,常年奔走在深山峻岭之中,先後寫出了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裡》和系列短篇小說《工地之夜》《第一天》《延安人》《年青的朋友》《平凡的女人》和出版了散文集《速寫集》等作品。特別是《在和平的日子裡》突出描寫了我國當代知識分子形象,塑造出他們敢於將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可貴精神,引起了文壇的注意,成為優秀之作。短篇小說《夜走靈官峽》收入到中學語文課本中去。他從孩子的側面和對話的藝術手法,描寫了鐵路建設者忘我的工作熱情和貢獻精神。這篇小說剪裁巧妙,構思精巧,把寫景與刻畫人物形象很好地結合在一起,互相彰顯,很好地表現出建設年代那種熱火朝天的勞動氛圍和時代特徵。且看杜鵬程如何刻畫人物:

石洞門口有個小孩,看來不過七八歲。他坐在小板凳上,兩個肘子支在膝蓋上,兩隻手掌托住凍得發紅的臉蛋,從帘子縫裡傻呵呵地向外望着對面的絕壁。我進來,他看了一眼,又朝外望着。

石洞挺大,裡頭熱騰騰的,有鍋碗盆罐,有床鋪。床頭貼着「胖娃娃拔蘿蔔」的年畫。牆上裱糊的報紙,讓灶煙熏得烏黑。

「屋裡怎麼沒有人哪?」我一邊說,一邊抖着大衣和帽子上的雪。

坐在那裡的小孩扭轉頭,眼睛忽閃忽閃地望着我,說:「叔叔!我不是個人?」他站起來背着手,挺着胸脯站在我跟前,不住地用舌頭舔着嘴唇,仿佛向我證明:他不僅是個人,而且是個很大的人。

我捧住那挺圓實的臉盤說:「小鬼!你機靈得很喲!」

他把我的手推開,提着兩個小拳頭,偏着腦袋質問:「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個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說:「妹妹叫寶情(成),我叫情(成)渝!」

不用問,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個孩子一樣: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長。工人們喜歡用工地的名字給孩子命名。成渝這孩子大約地生長在成渝鐵路工地,那個叫寶成的小女孩,也許就出生在此處。

我坐在火爐跟前,一邊抽煙,一邊搓着手上的泥。

成渝爬在我的膝蓋上,伸長脖子,望着我的眼睛,問:「叔叔!明天還下雪?說呀,叔叔!明天還下?」

我把那凍得發紅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說:「天上要通電話,我一定給你問問。可是——」

呵!他惱啦!一蹦起來,站在離我幾步遠的地方,皺着眉頭,偏着腦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說:「你!哼,還哄我!你口袋裝着報紙。報上有天氣哩。」

哦!他是說,每天的報紙上都登載着天氣預報的消息。這小傢伙精得很哪!

成渝噘着小嘴巴,又坐在門口,雙肘支在膝蓋上,兩手托着圓圓的臉蛋,從帘子縫裡望着對面的工地。我問他水壺在哪裡,他也懶得說。真後悔:不該得罪這位小主人!

我說:「成渝!明天還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

他連看我也不看,說:「爸爸說,明天還下雪,就要停工哩!」

我說:「你爸爸這樣關心天氣?他幹啥工作?」

他驕傲地說:「開仙(山)工!」

「在哪裡開山?」

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對面的工地。

這段描寫,利用寫景和「我」與石洞裡的「小孩子」的對話,既描寫出小孩子的機靈與純淨的心地,又從側面刻畫了孩子的父母親風雪之夜還緊張地在鐵路工地施工的動人形象,堪稱小說描寫人物的神來之筆。藝術角度選擇很巧,孩子的語氣與神情刻畫相當成功,語言簡練到白描的程度,而又形神兼備,是我國當代短篇小說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

我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路遙在《杜鵬程:燃燒的烈火》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和他同時代的作家中,杜鵬程是少數屬於敢踏入「無人區」的勇士,「並敢在文學的荒原上樹起自己標幟的人物。他是我們行業的斯巴達克斯」——這話說得非常準確。《保衛延安》的寫作經歷就很能證明,杜鵬程一生的創作實踐也能證明。他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深邃的哲理與澎拜的激情,以及他對文學藝術的不懈追求精神,都是後來者學習的榜樣。杜鵬程——這是一個在我國文學史上熠熠閃光的名字,是氣勢磅礴的當代文學家![1]

作者簡介

柏峰,陝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