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簾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簾寺全稱為水簾禪寺,位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城西六公里的山峽中。殿堂後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 水晶掛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後,稱為水濂洞。寺因此為名。
中文名 水簾寺
外文名 Temple curtain
地理位置 桐柏縣城西六公里
始建時間 宋元佑三年(1088年)
建築風格 金、元時期的建築風格
重修時間 1743年
別 名 河南桐柏水簾寺
級 別 河南省重點旅遊風景區
管理單位 桐柏縣旅遊局
流 域 長江流域 淮河流域
氣候特點 溫和、降水豐沛
面 積 7.6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水簾寺位於千里淮河之源桐柏山腹地,與洛陽白馬寺、嵩山少林寺、開封大相國寺並稱中原當代四大名寺。水簾寺是中國臨濟禪宗的重要道場。也是豫南鄂北佛教活動中心。水簾寺院坐落於桐柏山名勝水濂洞側,枕翠峰,臨壁流,水飛瀑舞於寺右,鳴吟唱於寺左,崇山環繞,洞鎖煙霞,殿宇巍峨,聖像莊嚴[1] 。
地理環境
水簾寺是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江淮兩大水系的分界線。既有北國山體的雄渾,又有南疆風光的秀麗。因此,奇山異石眾多,山泉瀑布隨處可見,植被完好,動植物各類紛繁,南北交匯,相互滲透。據調查,現有脊椎動物33目76科326種,其中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如金錢豹、金雕、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麝、白冠長尾雉、大鯢、穿山甲、青羊、紅翅鳳頭鵑等33種。具有良好的過渡帶森林生態系統,植物區系南北兼容,稱為中原獨特的天然生物物種基因庫和自然博物館,自然植被成為景區一大獨特的景觀。
寺名由來
據《白雲宗譜》記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川徵山宗林寺長老、法傳臨濟四十一世端德和尚,朝五台歸,路過桐柏山麓,睹雲林峰巒,遂小住此山,並收徒傳法,開壇布教[2] 。至1949年前,寺院業已荒廢。1949年後,又有僧人在此結茅居耕,至文革時期僧人離散,千年古剎湮設於枯木敗草之中。1983年起,水簾寺在傳虛、印恭、妙俠法師的主持下,開始了大規模重建修復工作。自1983年至1993年間,水簾寺先後建成大雄寶殿、玉佛樓、毗廬殿、天王殿、山門、僧房樓、功德堂、觀音禪林、羅漢堂、竹林精舍、華藏圖書館、佛教賓館、素餐館和各類房舍共一百八十間,建塔園一處,石拱橋五座,石欄杆三百多米,石踏步九百多階。擴坡圍牆二千多立方米,攔河壩一座,護河提八百多立方米。 走進寺廟殿內供奉有各類佛菩薩像一百二十八尊,大型木刻金剛經十二面,泰國大小銅佛五尊,大鐘一口重一.二噸,大鼓一面直徑一.三米,寶鼎一幢高三.六米,各類法物法器二百多件,立各類石碑十六通,珍藏《頻伽藏》部,香港佛教青年協會贈送日本版《大正藏》二部,經書二萬餘冊。台灣觀音寺住持如儉法師賠玉佛一尊、台灣翠玉念珠一串、上品大紅祖衣一件。至此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落成。1993年10月28日,水簾寺舉辦了佛像開光、迎奉藏經及方丈升座法會,全國19個省市的佛教四眾弟子及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港、澳、台地區的佛教團體代表出席法會,盛況空前。水簾寺附近有水簾洞,自古以來便是遊人匯聚、避璁消夏的理想勝地。水簾洞距地高約二十餘米,同內有泥塑獼猴一尊,猴身上人泉水流出,酒在石缽中叮噹有聲。洞口被山頂傾泄而下的瀑布遮蓋,猶如珠簾垂掛。沿石壁有階綈和鐵鏈可攀援而上,進入洞中,雖盛夏酷璁仍涼氣襲人,沁人心脾。始建於宋紹聖二年1095年。水簾禪寺位於桐柏縣城西六公里的山峽中。殿堂後面,緊臨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巔傾瀉下來,活像一條水晶掛簾懸在空中,將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後,稱為水簾洞。寺因此為名。
歷史人文
寺院所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宋元佑三年1088年明嘉靖27年1548年清乾隆八年1743年均有重修。千百年來該寺時遇兵燹匪患,幾經興衰、石塔六座,石拱橋五座,攔河壩一座,儼然一座百寶莊嚴的梵宇佛剎巍然重輝。水簾寺原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列於第四十一位的桐柏山道教勝地的組成部分。始建於宋元佑三年1088以前, 明萬曆二十七年,清乾隆、嘉慶年間,都進行過修建。原有山門一間,中殿、後殿各三間,另有陪房十間。直到1956年房舍毀壞無遺,道人活動終斷。建造山門5間,大殿5間及廂房等房舍共16間;另在北面蓋有大僚、招待室、僧舍等15間,自此,正式改為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