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澳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泉澳邨(英語:Shui Chuen O Estate)[1]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水泉澳(沙田第52區)。
說明
水泉澳邨共分4期興建及管理,第1及2期樓宇由水泉澳邨辦事處管轄,第3及4期樓宇則由水泉澳邨辦事處分處管轄。
建築細節
項目編號為ST41,但本邨已列入擴展市區配屋區內;本邨總共興建18座樓高25至30層依山而建的住宅樓宇、共提供11,123個出租公屋單位、可容納人口逾29,000多人;邨內建有一個商場,名為水泉澳廣場、場內設有59個商舖及一個整體出租街市;水泉澳邨將設有行人天橋和升降機塔,接通博康邨和港鐵屯馬綫一期的沙田圍站;邨內亦設有公共交通交匯處及泊車位,方便居民出行。
整個項目於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分階段落成。整個項目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負責總體設計;而詳細設計則拆細並以外判服務合約方式,第1及4期判給了周林建築師有限公司;第2A期(明泉樓、社會福利大樓、巴士總站、天橋及商場)及第3期(茂泉樓、林泉樓、修泉樓及竹泉樓)判給了興業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及第2B期(月泉樓及映泉樓)判給了李景勳、雷煥庭建築師事務所;而第2C期(城泉樓及河泉樓)則由房屋署自行負責細部設計。全邨的總承建商是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
竣工
水泉澳邨共有18座出租公屋大樓,共分4期興建;第1期於2015年4月至7月底分2個階段完工;第2期在2016年3月至11月底分4個階段完工;第3期已於2017年2月完工交樓;第4期的嶺泉樓早已於2016年8月完工入伙;而餘下的崇泉樓、山泉樓及峻泉樓則由2017年3月3日起完工交樓;而連接沙田至水泉澳邨的行人天橋亦於2017年7月開放使用,標誌著整個水泉澳邨建築工程已經圓滿結束。但由於社區配套不足,被媒體形容為「孤島」。
歷史
研究、早期開發及興建
早在1978年,政府已將沙田的核准的分區計劃大綱圖,位於水泉澳旁的沙田第52區和第34區分別劃作住宅及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而在前一年,鄰近的蝌蚪坪和此邨現址,均被列為沙田新市鎮填海工程的挖泥區,並進行各項挖掘及爆破工程。至1979及1981年,兩個挖泥區分別逐步停止開採,當中前者平整後被納入郊野公園範圍,而此用地在1985年完成平整及鋪設簡單道路後被丟空,用作土地儲備。
1998年9月,政府完成「沙田區建屋地點可行性研究」,建議把水泉澳北面近沙田圍博康邨21公頃(沙田52區),以及中文大學與九肚山間(沙田56A區,又稱新九肚)的前挖泥區範圍土地平整,以提供長遠房屋土地需求。初期規劃興建5,300個公共房屋和私人房屋單位,供17,000人居住。
2000年,政府決定在52區內一幅2.5公頃土地興建環保居屋,擬在2004年或以前推出第52區的房屋單位。房委會亦為此舉辦名為「公共房屋新紀元-水泉澳建築設計比賽」徵集設計,興建具特色的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由葉福全建築工程師樓夥拍Heerim Architects & Engineers Co Ltd的設計勝出,而吳享洪建築師有限公司是其中一間參賽機構。但政府於2002年宣佈停售居屋,接近完成設計及勘探的水泉澳建屋計劃被迫腰斬。當時曾考慮把原來的居屋項目改作為小型出租公屋單位,但因興建出租公屋未能符合該區發展密度及不符合成本效益,地皮最終交回政府。同時,立法會亦一併通過水泉澳及新九肚的平整工程,並於2003年動工。
2009年,隨着區內基礎設施工程完工,加上香港可供興建公屋的土地短缺,政府把9公頃的空置地皮交回房委會興建17幢樓高近40層的出租公屋,提供約10,000個住宅單位[2]。意見受到沙田區議會質疑會造成屏風效應。於2009年年底,房委會額外獲撥鄰近3幅空地,令地盤面積增至13.3公頃。房委會於是決定加建公屋至20棟,但樓高會縮至不高於30層。
2011年,水泉澳公屋地盤開始動工,合共興建18座樓宇,沿用2000年得獎以非標準設計大廈(Y字型)樓宇設計為主以及非標準設計大廈(X字型)樓宇設計為輔,在屋邨範圍種植地方使用雨水循環再用灌溉,以節省用水。當時預計2014年至2016年間分4期落成,將提供約11,000個單位,供29,000人居住。首批約3000個單位最快2014年年底入伙。
參考文獻
- ↑ 沙田第52區公共租住屋邨(水泉澳邨)樓宇命名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2-03.
- ↑ 沙田水泉澳擬建17幢公屋. 東方日報. 2009-06-28 [2015-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