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水稻基腐病

水稻基腐病
原圖鏈接

水稻基腐病主要危害水稻根節部和莖基部。歐文氏菌玉米致病變種,屬歐氏桿菌屬細菌。細菌單生,短杆狀,兩端鈍圓,大小2.6-3×0.6-0.8(μm),鞭毛周生,無芽胞和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牛肉浸膏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變形蟲狀,初乳白後變土黃色,無光澤。厭氣生長,不耐鹽,能使多種糖產酸,使明膠液化,產生吲哚,對紅黴素敏感,產生抑制圈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水稻基腐病

病原中文名: 歐氏桿菌屬細菌

病原分類地位: 葉片上水孔、傷口及葉鞘和根系傷口

 
水稻基腐病1
原圖鏈接

病原類型: 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 水稻

主要為害部位: 危害水稻根節部和莖基部

基本介紹

水稻分櫱期發病 常在近土表莖基部葉鞘上產生水浸狀橢圓形斑,漸擴展為邊緣褐色、中間枯白的不規則形大斑,剝去葉鞘可見根節部變黑褐,有時可見深褐色縱條,根節腐爛,伴有惡臭,植株心葉青枯變黃。拔節期發病 葉片自下而上變黃,近水面葉鞘邊緣褐色,中間灰色長條形斑,根節變色伴有惡臭。穗期發病 病株先失水青枯,後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節變色有短而少的側生根,有惡臭味。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獨特症狀是病株根節變為褐色或深褐色腐爛。別於細菌性褐條病心腐型、白葉枯病急性凋萎型及螟害枯心苗等。該病常與小球菌核病、惡苗病、還原性物質中毒等同時發生;也有在基腐病株枯死後,惡苗病菌、小球菌核病菌等腐生其上。該病主要通過水稻根部和莖基部的傷口侵入。生產上只要抓准基腐病這三個獨特症狀,是能與上述病害區別開來的。

症狀

水稻基腐病是一種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根節部和莖基部,一般在水稻分櫱期開始發生,病株先在近土表莖基部葉鞘 上產生水漬狀橢圓或長梭形病斑,後漸向上擴展成邊緣褐色、中間枯白色的不規則形大型病斑。嚴重的病株心葉青卷,隨後枯黃,酷似螟蟲危害造成枯心苗。拔節期 發病 ,葉片自下而上變黃,近水面葉鞘邊緣褐色,中間灰色長條形斑,根節變色伴有惡臭。穗期發病病株先失水青枯,後形成枯孕穗、白穗或半白穗,根節變色有短而少 的側生根,有惡臭味。其獨特症狀是病株根節變為褐色或深褐色腐爛,極易拔斷,並有一股難聞的惡臭味。[1]

發病特點

病害的發生與氣候、品種、栽培管理等因素有關。水稻細菌性基腐病主要通過水稻根部和莖基部的傷口侵入,發生洪災或颱風後,遇高溫高濕環境更容易發病,在南方地區5-7月雨水多,容易出現水災,8-9月颱風多發,因此早稻穗期、中稻分櫱期、晚稻穗期病害易發。偏施氮肥、水稻貪青、光照不足、低洼地容易發病重。一般常規稻較雜交稻發病多,粳稻較秈稻發病重。

傳播和發病

細菌可在病稻草、病稻樁和雜草上越冬。病菌從葉片上水孔、傷口及葉鞘和根系傷口侵入,以根部或莖基部傷口侵入為主。侵入後在根基的氣孔中系統感染,在整個生育期重複侵染。早稻在移栽後開始出現症狀,抽穗期進入發病高峰。晚稻秧田即可發病,孕穗期進入發病高峰。輪作、直播或小苗移栽稻發病輕。偏施或遲施氮素,稻苗嫩柔發病重。分櫱末期不脫水或烤田過度易發病。地勢低,粘重土壤通氣性差發病重。一般晚稻發病重於早稻。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耐病品種。不同的品種其抗病性有差異,在發病較重的地區可選用抗耐病品種。

(2)種子處理。種子消毒是預防細菌性基腐病的重要措施,可選用三氯異氰脲加咪鮮胺或乙蒜素浸種,可有效預防併兼防其它苗期病害。

(3)培育壯秧。可採取旱育秧等技術,減少秧苗根系受損;在秧苗移栽前,施好送嫁肥,打好送嫁藥。

(4)科學水肥管理。按照水稻灌水原則進行,注重曬田,特別是冷浸田、爛泥田及貪青田塊要適時重曬;避免偏施氮肥,增施鉀肥,分櫱期加用適量的硅鋅肥,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2]


相關視頻

水稻二化螟基腐病稻瘟病防治


水稻常見病害防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