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惡苗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稻惡苗病
水稻惡苗病又稱徒長病,中國各稻區均有發生。病穀粒播後常不發芽或不能出土。苗期發病病苗比健苗細高,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根系發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霉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濕度大時,枯死病株表面長滿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狀物,後期生黑色小點即病菌囊殼。病輕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實。抽穗期穀粒也可受害,嚴重的變褐,不能結實,穎殼夾縫處生淡紅色霉,病輕不表現症狀,但內部已有菌絲潛伏。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串珠鐮孢
拉丁學名: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界: 真菌界
門: 半知菌亞門真菌
危害作物: 水稻
為害部位: 全株
形態特徵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稱串珠鐮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小兩型,小分生孢子卵形或扁橢圓形,無色單胞,呈鏈狀着生,大小4~6×2~5(μm)。大分生孢子多為紡綞形或鐮刀形,頂端較鈍或粗細均勻,具3~5個隔膜,大小17~28×2.5~4.5(μm),多數孢子聚集時呈淡紅色,乾燥時呈粉紅或白色。有性態Gibberella jikuroi(Saw.)Wr.稱藤倉赤霉,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子囊殼藍黑色球形,表面粗糙,大小240~360×220~420(μm)。子囊圓筒形,基部細而上部圓,內生子囊孢子4~8個,排成1~2行,子囊孢子雙胞無色,長橢圓形,分隔處稍縊縮,大小5.5~11.5×2.5~4.5(μm)。
水稻惡苗病又稱徒長病,中國各稻區均有發生。病穀粒播後常不發芽或不能出土。苗期發病病苗比健苗細高,葉片葉鞘細長,葉色淡黃,根系發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紅或白色霉粉狀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濕度大時,枯死病株表面長滿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狀物,後期生黑色小點即病菌囊殼。病輕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實。抽穗期穀粒也可受害,嚴重的變褐,不能結實,穎殼夾縫處生淡紅色霉,病輕不表現症狀,但內部已有菌絲潛伏。
主要症狀
水稻惡苗病又名徒長病、白稈病,屬於真菌性病害,在水稻苗期至穗期均可發病,顯症高峰表現在秧苗期、本田期、抽穗期。其中以水稻苗期最易感病。
苗期症狀
病苗因根系發育不良,生長纖細、瘦弱,全株淡黃綠色,比健株高出近1/3,葉片較窄,大部分病株移栽前即枯死,少數病株移栽後25天內枯死。空氣濕度大時在枯死苗近地面部分有時產生淡紅色或白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水稻苗期發病程度與種子帶菌有關。
本田期症狀
帶菌秧苗節間明顯伸長,表現徒長,比健株高,葉色淡黃綠色,分櫱少或不分櫱,下部莖節節間逆生出許多白色或黃褐色的不定鬚根,剝開葉鞘,可見莖稈上有暗褐色條斑,剖開病莖可見生有白色的霉物,以後莖稈腐朽,植株逐漸枯死,發病輕的病株會提前抽穗,穗形短小或籽粒不實,有的變成白穗。發病重的病株一般在抽穗前或抽穗後即枯死,枯死病株的表面長滿淡紅色或白色粉霉。近幾年在本田期還有「正常型」、矮化型和早穗型等幾種症狀混合發生
穗期症狀
發病的株一般抽穗較早,病輕的植株有的無明顯症狀,但內部有菌絲潛伏;有的僅在穀粒基部或尖端變為褐色,穗小,穀粒少,或為不實粒。病重的植株谷穗嚴重的變褐,不能結實變成癟粒,有的病粒穀殼的內外穎合縫處着生有淺紅色霉層。[1]
傳播途徑
水稻惡苗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是帶菌種子,其次是病稻草。越冬後使用帶菌的種子或稻草,種子萌發後,病菌就從秧苗的芽鞘、根和根冠或傷口侵入,植株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會引起秧苗發病徒長;帶病的秧苗移栽後,引起稻苗發病;同時,病株產生的分生孢子藉助氣流可進行再次侵染,使穀粒和稻草帶病菌,形成循環侵染,為害水稻。
發生規律
水稻惡苗病的病菌隨穀粒和稻草越冬。帶菌種子和病稻草是該病的初侵染源。浸種時帶菌種子可污染無病種子而傳染。病菌從秧苗的芽鞘或傷口侵入,引起秧苗發病徒長,嚴重的引起苗枯,病苗上產生的病菌傳播到健苗,引起再侵染。水稻抽穗開花時,病菌經風雨傳到花器上,使穀粒和稻草帶病菌,循環侵染為害水稻。
土溫30-50℃時易發病,傷口有利於病菌侵入。旱育秧較水育秧發病重,增施氮肥刺激病害發展,使用未腐熟有機肥發病重。一般晚稻發病重於早稻,秈稻較粳稻發病重,糯稻發病輕。[2]
防治措施
水稻惡苗病是一種種子侵染、系統發病、全株表現的病害,發生後基本沒有辦法防治。要保障水稻的安全生產,只有在播種前做好綜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水稻惡苗病的發生為害。
種子處理是重點
水稻惡苗病主要的初浸染源是帶菌種子。首先要建立無病留種田,選栽抗病品種,留種時選育健壯無病的種子、剔除受傷和秕谷種子,是最有效、可靠的方法。其次做好種子消毒處理是防病的關健。
稻種在消毒處理前,要晴天曬種1-3天,曬種可以提高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整齊度。曬種後再選種,然後浸種,早、晚稻和雜交水稻因品種不同和選用藥劑不同,浸種時要嚴格按照規定的劑量濃度和浸種時間操作,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用水量和浸種數量,影響浸種效果。用強氯精80%300倍液浸種,防治效果可達到98%,晚稻浸12小時,早稻浸24小時,再用清水浸泡。用3%的生石灰水澄清液浸種,25℃時需浸2天,避免直射光。液面要高出種子10-15cm,利於種子吸收藥液,液面要保持靜止狀態,中途不能攪拌,以保證悶死病菌。
加強栽培管理
播種前催芽不宜過長,否則下種時植株易受創傷,利於病原菌浸入;移栽拔秧時應儘可能避免損傷秧根,防止根系發育不良,以減輕惡苗病發病幾率;插秧時避免高溫天氣和中午,不插烈日秧,高溫是惡苗病發生的最適宜條件。
及時拔除病株,防止擴大侵染
惡苗病病株細高,比正常苗高三分之一以上,無論是在秧田還是大田裡,很容易發現和辨別,應及時拔除掉,集中燒毀,以免病菌傳播發生再侵染。
病稻草要妥善處理
為防止侵染,病稻草收穫後不能作種子催芽的覆蓋物,也不能堆放在田邊地頭、隨便亂扔或做綑紮秧把,可做燃料或高溫漚制堆肥。[3]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