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黃葉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稻黃葉病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稱簡RTYV,稱水稻黃葉病毒或暫黃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呈子彈狀或桿菌狀,大小120-140×96(nm),多聚集於細胞核的內外膜間,也有散布於細胞核和細胞質中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水稻黃葉病
外文名: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
屬: 病毒
狀 態: 病毒粒體呈子彈狀或桿菌狀
大 小: 120-140×96(nm)
分布範圍: 細胞核內外膜間細胞核和細胞質中
病原
Rice transitory yellowing virus稱簡RTYV,稱水稻黃葉病毒或暫黃病毒,屬病毒。病毒粒體呈子彈狀或桿菌狀,大小120-140×96(nm),多聚集於細胞核的內外膜間,也有散布於細胞核和細胞質中的。病毒鈍化溫度56-58℃,稀釋限點100000-1000000倍,體外存活期30℃為36小時,0-2℃為11天。病毒粒體常限制在韌皮部細胞中。
發病特徵
苗期發病以頂葉及下一葉為主,先在葉尖出現淡黃色褪綠斑,漸向基部發展,形成葉肉黃化、葉脈深綠的班駁花葉或條紋狀花葉,以後全葉變黃,向上縱卷,枯萎下垂。植株矮縮,不分櫱,根系短小。分櫱後發病的不能正常抽穗結實。拔節後發病抽穗遲,穗行小,結實差。矮稈秈稻上多為金黃色,粳稻上色澤黃花葉不明顯,糯稻上色澤灰黃色或淡黃。
發病特點
該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體為水稻黃葉病毒或暫黃病毒(Ricetransitoryyellowingvirus簡稱RTYV)。黃葉病由黑尾葉蟬、二點黑尾葉蟬、二條黑尾葉蟬傳播,成為初侵染源。收穫後葉蟬遷飛至二季稻上傳毒,二季稻收穫後,病毒又隨介體寄主上越冬。秈稻較粳、糯稻發病輕,並以雜交稻耐病性。夏季少雨、乾旱,促進葉蟬繁殖,有利於活動取食,還縮短了循回期和潛育期,有利於病害流行。[1]
病原因
1、白葉枯病導致的黃葉:受害後先在葉尖或葉邊緣出現暗綠色斑點,後變成黃色長條開病斑,病部與健部分明顯。剪下葉片,用兩塊玻璃夾着,滴上清水,有煙霧狀菌體湧出。
2、黃矮病誘發的水稻黃葉病:先從頂葉及其下1-2片葉發病,向上、下擴展,後逐漸發展到全葉發黃,或變成斑駁花葉,植株矮縮節間短,禾葉下垂平展,黑根多,新根少,往往縱卷黃枯死亡。
3、水稻生理早衰黃葉病:由下向上蔓延,病葉多表現橙黃色,有金屬光澤,成片或全田發生。黃葉上沒有病斑,沒有菌膿物。
4、肥害導致的水稻黃葉病:碳銨、氨水、農藥等施用不當,會引起中毒致使成塊成片稻葉熏成鮮黃或金黃色,有時黃葉上有焦灼斑。
防治方法
(1)加強農業防治,儘量減少單、雙季稻混栽面積,切斷介體昆蟲輾轉為害。深翻地,減少越冬寄主和越立蟲源。合理布局,連片種植,儘可能種植熟期相近的品種,減少介體遷移傳病。早播要種植抗病品種。收穫時要背向割稻。
(2)選用抗病良種 如白殼矮、博羅矮、IR29、溪南矮、木泉等。
(3)治蟲防病 把介體昆蟲消滅在傳毒之前,早稻在冬代葉蟬遷飛前移栽。在越冬代葉蟬遷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蟲盛孵期進行防治。雙季稻區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葉蟬遷飛高峰前後防治。晚稻秧田,從真葉開始注意防治,結合網捕。晚稻連作田初期加強防治,間隔3-5天一次。單雙季稻混栽對早稻要加強防治。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強防蟲。使用藥劑參見水稻矮縮病。[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