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蝕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水蝕是指土壤沖刷,地表土壤逐漸被水流沖刷流失的現象。水蝕有三種方式:地面上的沖刷、沖刷溝中的沖刷和河槽里的沖刷。對於前兩種情況,可採取水土保持的各種技術措施。防止河槽的沖刷,可進行河道整治,以減緩流速,或採取加固河槽的措施。
水在流動過程中有破壞地表並掀起地表物質的作用。水流破壞地表有侵蝕、磨蝕和溶蝕作用三種方式。中國黃土高原水蝕作用最嚴重,造成水土流失,使河水中含沙量劇增。面蝕(surfaceerosion)全稱「面狀侵蝕,亦稱「片蝕...在缺乏植被的緩坡地面上,一遇暴雨,表層土壤均勻地受到沖刷,隨水流失的現象。面蝕的速度雖較緩慢,但流失的是表層肥沃土壤,且分布面廣,土壤侵蝕量很大。
基本類型
面蝕
即裸露地面的侵蝕,可細分為雨滴擊濺侵蝕、隱匿侵蝕、層狀侵蝕、砂礫化面蝕、鱗片狀面蝕和細溝面蝕等;
溝蝕
即溝狀侵蝕,包括淺溝、切詢、沖溝、河溝、荒溝和崩溝等形式;
山洪
即在山地丘陵區遇有大雨,坡面很快產生大的徑流,並夾帶大量固體物質瀉入溝道,水流驟急,將沿途崩塌、滑落的固體物質衝出溝口;
岩溶侵蝕
如石灰岩岩溶侵蝕地貌,這是在地質年代,雨水沿石灰岩裂縫不斷滲流所形成的。
應對措施編輯 播報
水蝕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影響很大。我國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多種防止土壤水蝕的措施,大致有:
(1)工程措施,即改變小地形;蓄水保土,如治坡治溝和小型水利工程。
(2)林草措施。包括造林種草和封山育林、育草,增加地面植被覆蓋,減少徑流沖涮。
(3)耕作措施。這些措施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 ↑ 日文是怎麼來的,日本人是如何把漢文,改換成他們自己文字的,搜狐,2021-03-15
- ↑ 與漢文同宗同源的西夏文,國人看它如天書,俄羅斯人卻如數家珍,搜狐,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