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調歌頭·焦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調歌頭·焦山》

作品名稱: 《水調歌頭·焦山》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吳潛

《水調歌頭·焦山》是南宋後期官員,詩人吳潛的詩。[1]

該詞為宋理宗嘉熙二、三年間(1238-1239)吳潛任鎮江知府時所作。鎮江風景壯麗,地處吳頭楚尾、南北要衝,自古即兵家爭雄之所,也是文人墨客會聚之區。這裡的古蹟和流傳的佳話很多,形成了特殊的歷史文化氛圍,文人到此,無不受到強烈感發。該詞就是吳潛在此環境下創作的。

詩詞正文

譯文

鎮江城像鐵瓮一樣,金山焦山隔江相對。萬里長江向東流去,風吹浪濤。天邊孤雲來來去去,水邊孤帆來來往往,水天相接,一片浩然景象遠處峰巒忽明忽暗,如此美好的圖畫卻難以描繪。

隋滅陳,宋與魏又隔江相望。在歷史長空中,回想歷史人物已神遊物外了。只要水草邊的鷗鷺,不管人世變遷,都在天空中翻飛。還爭取什麼呢,還是辭世歸隱為好。

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抒懷的詞作。上片詞人從「鐵瓮」起筆,點出鎮江城古來形勝的特點,並交代詞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寫出金山、焦山東西相對的壯觀之勢。首二句寫得概括、有力,渲染出一派磅礴之勢。接着兩句寫夾在金山、焦山之間的江水:萬里江流從東邊滾滾而來,伴着晨風,捲起驚濤駭浪。 「注」 「卷」兩字用力極大,突顯江水浩大的聲勢,襯出山水相問的壯麗景致。 「天際孤雲來去,水際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三句中,「孤雲」「孤帆」襯出江天、江水的浩渺;「來去」「上下」縱橫交錯,可知詞人在遊目騁懷,頻頻俯仰,可以想見其跳蕩的神思;「天共水相邀」將水天相接的情境展現在人們眼前,這境界是非常開闊的。詞人還沒有看夠山和水,「遠岫忽明晦」的景致又映人眼帘,「忽」字體現出「明暗」的瞬間性,這剎那間的感官刺激又引起詞人多少興奮。「好景畫難描」一句收束上片。詞人上片全在寫景,但仍覺自己未能將好景描畫出來,可見焦山景色之美好。

下片首三句「混隋陳,分宋魏,戰孫曹」,詞人從歷史的角度,由近到遠,寫鎮江古城的攻守征戰,突顯鎮江古城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回頭干載陳跡,痴絕倚亭皋」兩句,詞人從追溯歷史中回到現實,他痴痴地倚立江邊,不禁感慨萬千。詞人對古來梟雄無限神往,期望自己也能像他們那樣一展宏圖,可現實中卻不是這樣。詞人滿腹詩書,卻官小權微,難受重用,大有懷才不遇之感,於是他不得不開解自己。「惟有汀邊鷗鷺,不管人間興廢,一抹度青霄。」詞人艷羨江邊鷗鷺能夠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飛翔,越飛越高,直飛到青霄之上,不管人間興廢。結尾兩句由艷羨鷗鷺更進一步,詞人想象自己能與鷗鷺同命,可以飛上天空,離開紛繁複雜的塵世,從側面表現出詞人對現實的不滿以及壯志難酬的憂悶。

全詞融寫景、懷古、抒情三者為一體,層次分明,語言純熟,意境開闊,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吳潛(1195年-1262年) 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出生於浙江德清新市鎮。南宋後期官員,詩人。秘閣修撰吳柔勝第四子,參知政事吳淵之弟[2]。。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再度被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為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歲。德佑元年(1275年),獲得平反,次年追贈少師。

吳潛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淳佑九年(1249年)十二月,吳潛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開始參與朝中最高機務。 理宗召對,吳潛表明了治理國家的殷切希望:"國家不可能無弊,就象人不可能無病一樣。現在國家的問題,連庸臣也會被警醒。希望陛下真誠重用元老,視之為醫師,集思廣益,使我等臣輩能有機會施展牛溲馬勃(藥名)一樣的微薄力量,以此方不辱您的知人之用。"

吳潛墓位於南安東田鎮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對仙洞山。墓區有三個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無碑,只有一香爐,上有"吳"字。底下一級平台上有左右對稱的兩塊石碑,正面書"吳府",反面"宋狀元宰相"。原墓文革時被毀,1985年,吳氏後人在原址上重修此墓[3]

視頻

吳潛《南柯子》

.

朝廷對於寧波的水治也是格外上心 對寧波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潛

.

參考資料

  1. 《水調歌頭·焦山》 古詩文網
  2. 《吳潛簡介》 古詩文網
  3. 吳潛是怎麼死的?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0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