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酵餅(孫同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酵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水酵餅》中國當代作家孫同林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水酵餅

水酵餅其實就是酵水饅頭。因為是夏天的時令食物,所以老家人給了它一個特別的名字——水酵餅。

夏初,地里的莊稼還沒有成熟,農家的存糧已經告罄了,農人們一個個飢腸轆轆,一雙雙眼睛緊盯着地里的麥子:抽穗了,揚花了,轉黃了……「小滿三天望麥黃,再過三天麥登場」,人們勒緊了腰帶,不就三天麼?

終於,開鐮在即了。老農人站在麥田埂上,跟着一片麥浪笑。他在心裡估算着今年麥子的收成,思摸着未來殷實的日子,想着想着手就痒痒了,不由自主地下到地里,在麥穗上撫摸着,像是撫摸自己孩子的頭一樣充滿溫情。摸着摸着,忍不住掐下一個麥穗,放在手心裡搓,「噗——」,一口氣吹去麥芒和麥衣,圓潤飽滿,還有點「胖種兒」的麥粒乖乖地躺在手掌上,捏一粒,放在嘴裡嚼,閉上眼睛,一副陶醉的樣子,又捏一粒放進嘴裡……最後,一仰脖子,把手裡的麥粒全倒進嘴裡嚼着。這時的農人就像個貪嘴的孩子,耐着性子品嘗着新麥的甜美,近十個月的等待,仿佛就是為了這一刻。

「黃金落地,老少彎腰」,「麻雀也趕收拾場」,一個個俗語,道出了鄉下麥收的繁忙。麥收的日子,村子裡所有人都會走出門去,他們割的割,挑的挑,打的打,曬的曬,揚的揚……,那些還不會割,不會打麥子的孩子們,被母親趕進麥田去撿麥穗。集體化的時候,麥田裡常常會掉下不少麥穗,這裡便成了孩子們專場。麥穗撿回家,母親拿一柄連枷,把一把把麥子平攤在地上啪啪地打,理去秸稈,揚去麥殼,曬乾,然後,上磨。磨出麵粉來做餅——水酵餅。我問過母親,為什麼要叫水酵餅而不叫饅頭,母親給出的答案是,因為它既可以在鍋里蒸,又可以貼在鍋上,所以叫餅。母親每年總是以水酵餅作為一年一度的嘗新谷方式,這可是當年夏收的第一批糧食,而且是孩子們撿回來的!

水酵餅里有今年麥子收成的消息,水酵餅里飽含了孩子們的勞動汗水,水酵餅還是母親對孩子勞動的褒獎和居家過日子的藝術。

做水酵餅是母親的拿手戲。老酵是陳年臘月做饅頭時留下的,還帶着濃濃的臘水味道。初夏天氣,老酵泡不上兩天就可以發酵了,新麵粉和上老酵水,做出的水酵餅,白、綿、酥、香,濃濃的老酵水香味繚繞了整個屋子,又逸飛到院子裡,充溢了一村的香,誘得孩子直流口水,終於又見到分別近半年的白面饅頭了!這讓他們感到異常的親切,就像遇見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連忙在身上擦擦雙手,迫不及待地撲了過去。 水酵餅啊,你讓我盼得好苦!

望着孩子狼吞虎噎的樣子,母親用沾着麵粉的手擦着眼睛,心裡比他們更甜,嘴上卻嗔罵一聲:「慢慢吃,可別燙着了。」 「緊收夏熟慢收秋」,用不了幾天,麥子就搶收完了。待新麥普遍收上來,一家家在做過水酵餅後,便又找出那根擀麵杖來,恢復了擀麵條的細緻生活。 [1]

作者簡介

孫同林,男,江蘇省如東縣袁莊鎮人,1956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