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黃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黃皮 |
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拉丁名為Sophora tomentosa,別名有水流豆,水羅豆,水刀豆,野豆,九重吹,掛錢樹,臭腥子,鳥樹。蝶形花科fabaceae,水黃皮屬pongamia。產地分布於亞洲熱帶:印度、馬來西亞、華南、琉球[註 1]和澳洲。台灣零星生長在恆春半島、台東及蘭嶼海邊。[1]
形態特徵
喬木,高8-15米。嫩枝通常無毛,有時稍被微柔毛,老枝密生灰白色小皮孔。羽狀複葉長20-25厘米;小葉2-3對,近革質,卵形,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4-8厘米,先端短漸尖或圓形,基部寬楔形、圓形或近截形;小葉柄長6-8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長15-20厘米,通常2朵花簇生於花序總軸的節上;花梗長5-8毫米,在花萼下有卵形的小苞片2枚;花萼長約3毫米,萼齒不明顯,外面略被銹色短柔毛,邊緣尤密;花冠白色或粉紅色,長12-14毫米,各瓣均具柄,旗瓣背面被絲毛,邊緣內卷,龍骨瓣略彎曲。莢果長4-5厘米,寬1.5-2.5厘米,表面有不甚明顯的小疣凸,頂端有微彎曲的短喙,不開裂,沿縫線處無隆起的邊或翅,有種子1粒;種子腎形。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波利尼西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福建、廣東(東南部沿海地區)和海南。生長於溪邊、塘邊及海邊潮汐能到達的地方。喜光、喜水濕,耐輕鹽土多生於水邊及潮汐能到達之海岸沙准及石灘上。中性植物,對光照要求不高,比較耐陰;生育適溫在22-33℃,具有耐熱之特性;對土壤要求不嚴,可在瘠薄的立地條件下生長,其根部的根瘤菌具固氮作用,能改良土壤,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在水分需求上具有其耐旱性;水黃皮幼苗在鹽度為5-8克/千克處理下生長較好,鹽度超過8克/千克後,不適生長,可見半紅樹植物水黃皮對土壤鹽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可在鹽度適合的沿海岸邊生長。
特性
水黃皮為中性植物,對光照要求不高;生育適溫在22~32℃;生長速度中等;耐熱、耐旱、耐瘠、耐鹼、耐陰、耐風、抗污染、易移植。
藥理
水黃皮是傳統的半紅樹(在洪潮時才受到潮水浸潤而呈陸,海都可生長發育的兩棲植物)藥用植物,印度對其的研究和應用歷史悠久。[2]
從水黃皮中分離到的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二氫黃酮、查耳酮、二氫查耳酮、三萜、生物鹼及氨基酸等,其中黃酮類化合物占絕大多數,且多數黃酮的母核並有呋喃環或者吡喃環。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水黃皮具有抗菌、抗炎、鎮痛、抗病毒、抗潰瘍和抗腫瘤等生物活性,是一種有開發潛力的半紅樹藥用植物。在民間,人們多用水黃皮種子或葉子治療腫瘤、痔瘡、風濕等疾病。現對國內外有關水黃皮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的研究成果進行綜述,為全面開發利用水黃皮提供參考。
注釋
- ↑ 「琉球」:琉球群島位於中國東海的東部外圍,南北總長度達1000多公里,呈東北西南向,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大島諸島、大東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60餘個有名稱有人居住的島嶼和400多個無名小島。歷史上,琉球群島曾長期屬於中國的勢力範圍。距中國沿海的上海、寧波、溫州約700多公里。1871年前有琉球國,琉球國疆域北起奄美大島,東到喜界島,南止波照間島,西界與那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