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落葉蟲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永遇樂落葉蟲吟》是一首新詩,新詩,又叫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產物,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詩的格律束縛[1],不講平仄,不要求押韻,沒有字數和句數的限定;內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現新思想。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與古詩相比,雖都為感於物而作,都是心靈的映現,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 |
落葉蟲吟,疏花鳥度,人病孤館。拄杖看雲,剪鐙話雨,心事遙山遠。 蕭辰野吹,嚴更戍鼓,獨自怎生聽慣。念當前、茫茫百感,朅來盡成淒斷。 傷心十載,倉皇北顧,到此谷遷陵變。瘦柳荒宮,衰蘭故岸,坐見蓬三淺。 白頭如許,青山何在,不信歲寒猶戀。夜深但、梁間燕子,暗聞細嘆。 |
” |
— [現代]張爾田 |
新詩發展過程
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號刊出胡適的白話詩詞8首,是中國新詩運動中出現的第一批白話新詩。中國第一本詩集是胡適的《嘗試集》(1920年刊發)。而從思想藝術上正式確立新詩地位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在新詩發展歷程中,先後產生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多種藝術潮流,出現了自由體、新格律體[2]、十四行詩、階梯式詩、散文詩等多種形式。
隨之也相繼湧現較多流派,早期的有湖畔派、新月派(代表詩人是徐志摩、方令儒、聞一多、林徽因等)、象徵派(代表詩人李金髮、王獨清、胡也頻等)、現代派(代表詩人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七月派(代表詩人艾青、牛漢、曾卓、胡風等)、九葉派、現實浪漫派(代表詩人郭小川、賀敬之、田間)等。中期,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後,出現了朦朧詩派。主要代表詩人有北島、舒婷、顧城等。隨後又出現以顛覆朦朧詩、主張「詩到語言為止」的第三代詩群(代表詩人是于堅、韓東等),以及後來的新學院詩派(代表詩人是海子、西川等)。
參考文獻
- ↑ 新詩與舊體詩都應與時代同行(作家談),搜狐,2017-08-16
- ↑ 未來的格律體詩歌是什麼樣的,搜狐,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