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匯口鎮龍潭村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匯口鎮龍潭村子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的安徽省西南邊陲,因長江主流、支流和鄱陽湖三水匯合沖積成潭而得名「龍潭村」,素有「皖江上游第一村」之稱,明朝萬曆年間建立。黨員82人,黨支部3個,外出流動黨員3人,流動黨支部1個。[1]

中文名稱: 龍潭村

所屬地區: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

面 積: 1.6平方公里

人 口: 0.9萬

基本信息

匯口鎮位於皖、鄂、贛三省結合部的安徽省西南邊陲,因長江主流、支流和鄱陽湖三水匯合之口而得名「匯口」,素有「皖江上游第一鎮」之稱,明朝萬曆年間建立。全鎮面積106平方公里,人口4.9萬人,轄11個行政村,黨員1022人,黨支部30個,外出流動黨員33人,流動黨支部1個。匯口鎮是「安慶市綜合改革試點鎮」、「安徽省中心建制鎮」。隨着改革的不斷推進,匯口鎮經濟和社事業發展日新月異,鎮村面貌煥然一新。目前,有寶利來油脂公司、塑料廠、盛鑫紡織廠等外商在鎮落戶。 本地棉製品經營加工大戶有龍潭村張墩組喬沛先生帶頭髮展,經濟效益良好發展勢頭強勁。

龍潭村概況

匯口鎮龍潭村隨着改革的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匯口鎮龍潭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日新月異,村面貌煥然一新。目前,有豐源紡織廠、寶利來油脂公司、塑料廠、盛鑫紡織廠等外商在鎮村落戶。

農業資源

匯口鎮龍潭村是農業大村,盛產棉花、油菜、芝麻、大豆、玉米、馬鈴薯等,每年產優質棉花500餘噸,是國家優質棉出口基地,油菜2000公斤,玉米、大豆、芝麻、馬鈴薯6萬公斤。 龍潭村有20000餘畝的蔬菜基地,生產的「辣椒、大蒜、大包菜」已遠銷全國十二個省、市,蔬菜貿易十分紅火,遠近聞名。龍潭村水產資源十分豐富,年產魚、蝦、河蟹等水產品達200餘噸。養殖業蓬勃發展,豬、牛、羊年飼養量達3000多頭,雞、鴨、鵝飼養量達150隻。匯口鎮龍潭村豐富的宜林用地。由於長江大堤的加固達標以及湖區的開發改造,數以千畝的宜林荒地可供開發利用。意楊、杉、蘋果、柑桔、大棗、蠶桑等種植業具有一定規模。本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光照適宜,旱澇保收,許多作物都適宜種植。本地農事具體的茬口安排是:春夏種植棉花、玉米、大豆、西瓜、蔬菜;秋冬種植油菜、小麥、蠶豆、豌豆。棉花種植面積常年維持在5千畝左右,單產籽棉保持在550斤的水平,以本地為代表的宿松縣是全國棉花生產百強縣。玉米種植面積五千到一萬畝,全部種植雜交品種,畝產干籽1000~1200斤;大豆約為500畝,畝產400~500斤;西瓜50~100畝,畝產8000~10000斤。蔬菜以保護地栽培,反季節種植為主。主栽辣椒,約有1000畝,產品主要供應周邊南昌、九江、武漢等大中城市。秋季種植以油菜為主,面積約為5500畝,主要種植雜交品種,畝產300~400斤;小麥約為500畝,畝產不到200斤;蠶豆零星種植。

水利條件

匯口鎮龍潭村同馬江堤已經全線實行混凝工澆鑄硬化,以扼制長江洪水,現在即使發生百年一遇的洪水,長江大堤都能安然無恙。境內大小溝渠縱橫交錯,三汊港、東乾渠穿境而過,原有大型電排站兩座,裝機6台套,統計功力825千瓦;國家去年投資3千多萬元安裝竣工的洲頭西站共有4套大型機組,總裝機容量3千千瓦。可確保大雨來時機排控制水位在海拔14.7米以下,徹底解決梅雨季節本地集中降雨而易出現的內澇問題。在抗旱方面,橫跨江堤修有2座通江涵閘(劉港閘、驛三閘),在天氣乾旱、作物需要灌溉的時期,長江水位較高,打開通江涵閘可以引入江水進入堤內配套的溝港渠道,水位高的可自流灌溉,水位低的也可以從溝港提水灌溉。

基礎設施

匯口鎮龍潭村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村容村貌不斷美化、亮麗,電力供應充足,日供自來水1萬噸,移動、聯通網絡覆蓋全鎮,並實現了電話交換程控機帶,傳輸數字和綜合業務寬帶網,學校、村中心醫院、文化廣播電視站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鄉親們不僅結束了挑水吃的苦日子,與之告別了的還有煤油燈、通訊、交通不便的日子。農民不僅住在樓上樓下,而且政府大力改造農村電網、普及電視網絡後,往日偏僻的山村家戶,也都紛紛安裝了電燈、電話、閉路電視,寬帶。我們相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康莊大道,將越走越寬廣。匯口鎮龍潭村的鄉親們將和全國農民一樣,將在幸福的生活之路上,灑下一路笑聲、歌聲、還有美麗的鮮花、噴香的果實……

視頻

我的家鄉-龍潭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