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中漿水面(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中漿水面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漢中漿水面》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漢中漿水面

連日來,陝南成天烈日高照,天氣炎熱,無論室內室外溫度都頗高,人們成天像在蒸籠里一樣,汗流不止,情緒煩躁,食慾不佳,此時若能吃上一碗漢中漿水面,那個酸、那個香、那個爽,會讓人驟然胃口大開,食慾大振。

吃漢中漿水面有三大好處:一是清熱解暑,開胃提神;二是去膩化滯,通暢腸胃;三是防病治病,有益健康。所以天氣炎熱的盛夏時節人們愛吃它,大魚大肉等油膩的東西吃多了的人愛吃它,身體略有小恙的人也愛吃它。

漢中漿水面的肇始有這麼一個傳說,三國時大名鼎鼎的人物張飛任漢中西鄉候時,西鄉縣一家人有三個兒子,老大、老二成家後分家另過。只有老三因自幼患病,一條腿落下殘疾,體力活兒幹不了,就和父母在路邊開了一家小麵館謀生,生意清淡。一天,麵館來了兩位客人,各人要了一碗麵條,可惜調面的臊子已用完。一急之下,老三就撈出瓦盆里兩三天前才用熱麵湯潑了後已發酵出酸味的白菜葉,叮叮咣咣在砧板上用刀一陣亂剁後炒了調在面里權充臊子招待客人。本來這種敷衍客人的事使老三心裡誠謊誠恐,生怕客人不滿意或發脾氣。可誰知客人不但沒有不滿意,也沒有發脾氣,還吃得津津有味,嘴上連說香、香。吃完一碗還要再吃一碗。老三就又給他們弄了兩碗,兩位客人再次操起筷子,埋頭噓溜噓溜一陣下肚,最後連碗裡湯水也一滴不剩全部喝光,臨走時還笑呵呵問老三這是什麼美食,怎麼這麼好吃。老三也不曉得自己情急之下胡亂整出的這飯叫什麼名字,就隨口編了個「漿水面」的名字。過後人們才知道,來老三麵館吃麵的人不是別人,就是專門走出衙門微服私訪的西鄉候張飛和他一位部下。從此一傳十,十傳百,來老三麵館吃漿水面的人不但非常多,生意火了,還有很多人紛紛效仿老三開漿水麵館。於是漿水面很快風靡漢中城鄉。

漢中漿水面好吃的關鍵在於兩點:一是麵條是用手工擀製成的手擀麵,二是漿水菜做的酸香地道。

麵條之所以要用手擀麵,是因為通過人力揉捏擀制出來的麵條,鬆軟合適,筋絲恰當,下到鍋里煮熟後跟漿水菜攪和在一起入鹽入味,吃到嘴裡口感非常好。而現在很多人因長年工作繁忙,沒時間擀麵,為了省事,做漿水面時就用機制掛麵。殊不知,機制掛麵在製作過程中由於機器反覆壓制,已把麵條壓實壓死,其與漿水菜攪和在一塊,油、鹽及漿水菜的酸香味很難入到麵條里,味道就大打折扣。

做漢中漿水面最好的漿水菜是用花辣菜或白蘿蔔纓子做成的。這兩種菜做成的漿水菜脆而不軟,酸而不寡,自帶一種天然的清香。做法也頗簡單,就是將它們洗淨在開水裡燙蔫撈起裝入瓦盆,然後潑上麵湯或酸漿水汁,封住瓦盆口發酵三四天即可。要做漿水面時,只消把它們撈起切碎,倒入鍋里加上食鹽、干辣椒角、大蒜片、生薑末、花椒粉等佐料,用豬油爆炒一下,跟煮好的麵條攪和到一起就成。

漢中漿水面是漢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自古至今都愛吃的一種美食。不但城鄉家家戶戶都會做,連城裡賓館酒樓也少不了它。至於城市街巷旁、小鎮馬路邊,專賣漿水面的各種小餐館就更是不計其數,隨處可見。以前漢中城裡賣漿水面最有名的一家店鋪在幺兒拐,成天吃客盈門,生意火爆。人們吃了一碗不過癮還紛紛吃第二碗,甚至第三碗,因此有人給這家店鋪編了一句順口溜:幺兒拐的漿水面,吃了一碗又一碗。此順口溜在漢中城鄉流傳開,使幺兒拐的漿水面在整個漢中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以致人們去漢中城裡走親訪友,趕集買賣,都忘不了去幺兒拐吃一碗漿水面。

我在漢中老家時,母親常做了給我吃,後來參加工作遠離故鄉就吃不上母親做的漢中漿水面了。成家後妻子雖然也常給我做漿水面吃,但味道跟漢中漿水面比有很大差別。這也許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道理吧?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因水土、空氣、光照等有差異,飲食味道也就大相徑庭[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