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書·傅喜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書·傅喜傳出自於《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1]

原文

傅喜字稚游,河內溫人也。少好學問,有志行。哀帝立為太子,成帝選喜為太子庶子。哀帝初即位,以喜為衛尉,遷右將軍。是時,王莽為大司馬,乞骸骨,避帝外家。上既聽莽退,眾庶歸望於喜。喜從弟孔鄉侯晏親與喜等,而女為皇后。喜執謙稱疾。傅太后始與政事,喜數諫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輔政。上於是用左將軍師丹代王莽為大司馬,賜喜黃金百斤、上將軍印綬,以光祿大夫養病。

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皆上書言:「喜行義修潔,忠誠憂國,內輔之臣也。今以寢病一旦遣歸眾庶失望皆曰傅氏賢子以論議不合於定陶太后故退百寮莫不為國恨之。忠臣,社稷之衛。百萬之眾,不如一賢,故秦行千金以間廉頗,漢散萬金以疏亞父。喜立於朝,陛下之光輝。」上亦自重之。明年正月,乃徙師丹為大司空,而拜喜為大司馬,封高武侯。

傅太后欲求稱尊號,與成帝母齊尊。喜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執正議。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喜終不順。後數月,遂策免喜曰:「君輔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其上大司馬印綬,就第。」傅太后又自詔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無功而封,內懷不忠,附下罔上,與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虧損德化。罪惡雖在赦前,不宜奉朝請①,其遣就國。」後又欲奪喜侯,上不聽。

哀帝崩,平帝即位,王莽用事,免傅氏官爵歸故郡。莽白太后下詔曰:「高武侯喜姿性端愨②,論議忠直。雖與故定陶太后有屬,終不順指從邪,介然守節,以故斥逐就國。其還喜長安,以故高安侯莫府賜喜,位特進,奉朝請。」喜雖外見褒賞,孤立憂懼,後復遣就國,以壽終。莽賜諡曰貞侯。

注釋:①奉朝請:給予閒散大官的優惠待遇。②端愨(què):正直誠謹。

譯文

傅喜,字稚游,是河內郡溫縣人。小時愛好學問,有遠大的志向,有高尚的品行。哀帝被立為太子後,成帝選拔傅喜做了太子庶子。哀帝剛一即位,就任命傅喜做了衛尉,升任為右將軍。這時,王莽擔任大司馬,因年老請求退職,躲避在皇帝外戚家裡。皇上接受了王莽退職的意見,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傅喜身上。傅喜的堂弟孔鄉侯傅晏跟傅喜同樣都受到哀帝親近,而且他的女兒成了皇后。傅喜堅持謙遜待人,稱病迴避。傅太后開始參與朝政,傅喜多次勸止她,因此傅太后不想讓傅喜輔佐朝政。於是,皇帝就任用左將軍師丹替代王莽擔任大司馬的職位,賜給傅喜百斤黃金、上將軍的印綬,以光祿大夫的身份在家養病。

大司空何武、尚書令唐林都向皇帝上書:「傅喜做事仁義,高尚純潔,對國家忠誠不二,憂國憂民,是能夠輔佐朝廷的大臣。現在因為臥病在床,就讓他回老家,百姓會感到失望,會說傅喜是一位賢德的人,因為意見跟定陶太后不合的緣故回家養病,百官也無不替國家感到遺憾。忠臣,是國家的衛士。百萬部隊,都不如一位賢士,因此,秦國花費千金來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係,漢高祖分發萬金讓項羽疏遠范增。傅喜站立在朝堂,是陛下的榮耀,也關係傅氏家族的興衰。」皇帝自己也器重傅喜。下一年的正月,就調師丹做了大司空,任命傅喜做大司馬,封為高武侯。

傅太后想謀求更尊貴的稱號,要跟成帝的母親同等尊貴。傅喜跟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一起堅持正確的意見。傅太后非常憤怒,皇帝沒有辦法,先免去了師丹的官職以便觸動傅喜,但傅喜最終都沒有順從。後來幾個月,皇帝就以策書的形式免去了傅喜的官,策書寫道:「你自輔政以來,出入朝廷三年,從未明顯地糾正過我的不足,本朝大臣的奸佞之心卻如願意遂,過失全在你傅喜啊。上交大司馬的印綬,回家吧。」傅太后又自己下詔給丞相、御史,說:「高武侯傅喜沒有功勞卻被封賞,心懷不忠,附和下臣,欺瞞皇上,跟原來的大司空師丹共同叛逆,不聽君命,敗壞官風,損害道德教化。罪惡雖然發生在被赦免之前,也不應該給予閒散大官的優惠待遇,還是遣回自己的封國吧。」太后又想剝奪傅喜的侯爵,皇上沒有聽從。

哀帝駕崩,平帝登上皇位,王莽又掌握了大權,於是就免去了傅氏家族的官職爵位,且遣返回原來的郡里。王莽向太后稟告,讓她下詔說:「高武侯傅喜天性正直誠謹,主張忠誠正直。雖然與原來的定陶太后有親屬關係,但最終沒有屈從不正確的旨意,耿介堅節,因此應逐回他的封國。還是讓傅喜回長安,把原來高安侯的府第賜給傅喜,職位升為特進,給予閒散大官的優惠待遇。」傅喜雖然例外受到褒獎賞賜,卻感到孤立恐懼,後來又被遣返到自己的封國,壽終正寢。王莽賜他諡號為貞侯。[2]

作者簡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身儒學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為當時著名學者[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