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匈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匈戰爭,是指西漢初年,對匈奴的一系列戰役,前後歷經130餘年。[1]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從漢高祖七年(前200年)至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這一階段採取了妥協的和親政策。漢文帝時,「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

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馬邑之戰開始,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結束。

另外,漢武帝的元朔二年(前127年),衛青,李息出雲中,西經高闕,直到符離(今甘肅北部),取得河南之戰的勝果,奪取了河套地區,漢朝設置朔方郡。次年,又派遣校尉蘇建率領十萬人興築陰山甫麓的長城。同年開始修築長城。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隴西,殲滅渾邪王的部隊,越過焉支山一千餘里,取得了河西之戰的勝利,獲得隴西,設置涼州四郡。匈奴人哀嘆:「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匈奴單于恨渾邪王損兵折將,渾邪王和休屠王害怕,便投降漢朝。

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餘里,越離侯山,渡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七萬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史稱「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執鹵(虜)獲丑七萬有四百四十三級」。

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僅二十四歲,一生戰無不勝,凡六擊匈奴,斬俘敵12萬餘人,收降4萬餘人。

至此,通過以衛青、霍去病為首的將領對匈奴進行三次大規模戰爭,漢朝消滅了匈奴的主要有生力量,收復河套並占據河西走廊,切斷了匈奴與西羌的關係,為漢朝與西域之間開闢通道,而匈奴則狼狽北徙漠北,匈奴帝國從此逐漸走向衰亡,匈奴威脅基本解除。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從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的浚稽山之戰開始,至漢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

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趙破奴率領漢軍攻打匈奴,被匈奴所圍,全軍覆沒。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李廣利攻打匈奴,慘敗,差點就沒有逃脫,六七成的漢軍將士被殺。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李廣利率領六萬騎、步兵七萬人出朔方攻擊匈奴單于,公孫敖率領一萬騎兵、三萬步兵出雁門攻擊匈奴左賢王,漢軍戰不利,皆引還。漢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率軍深入漠北,漢軍全軍覆沒。至此,漢朝暫時停止對匈奴的攻擊。匈奴得以重新掌控漠北。

第四階段

第四階段,從漢元帝即位後到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結束。

在此期間,漢朝取得六次大勝(西祁王之戰、田廣明等六路擊匈奴之戰、西漢三路擊匈奴之戰、甌脫王之戰、犁污王之戰、陳湯滅郅支單于之戰)之後,西漢與匈奴的百年大戰結束,北匈奴滅亡,南匈奴歸附稱臣。

漠北之戰後,匈奴汗國在歷經漢軍屢次重創後元氣大傷,內外交困,流年不利。公元前60年又爆發了「匈奴五單于爭位戰」,分裂為南北兩支,均向漢朝遣使朝獻,「遣子入侍漢廷」。

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要求與漢稱臣,漢元帝以王昭君嫁與呼韓邪單于,是為昭君出塞;北匈奴單于「怨漢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向西域進兵,出爾反爾,殺害漢使。時任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發出「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矯詔發兵」,調集漢朝在車師的駐軍(今新疆吐魯番地區),還集合了漢朝西域各屬國兵,於康居(現中亞塔拉斯河畔)斬殺北匈奴單于郅支,宣告漢朝取得了漢匈戰爭的徹底勝利。

後記

東漢時期,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匈奴由於天災和內亂又分為兩部,分別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韓邪之孫比為單于,與漢朝關係友好。北匈奴立蒲奴為單于,在漢明帝時期一度侵擾漢朝邊境,後被擊退。章和元年,北匈奴為鮮卑所破,單于被殺,其中五十八部降漢。

直到章和二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鹿塞(內蒙古磴口縣西北七十公里)三千華里,大破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杭愛山,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匈奴八十一部率眾降者,前後二十餘萬人。竇憲在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而還。前後經過稽落山之戰、伊吾之戰、河雲北之戰、金微山之戰四次戰役,徹底解決漢朝歷時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此後,北匈奴向西遷徙,間接改變了歐洲歷史格局。

視頻

漢匈戰爭 相關視頻

第二次漢匈戰爭,衛青斬首500具,武帝大怒:掃滅匈奴,永絕後患!
漢武帝朝,漢匈戰爭正式打響!匈奴人技高一籌,代郡漢軍初戰失利

參考文獻

  1. 漢朝歷史事件之漢匈百年戰爭,個人圖書館,2013-08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