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字(李恩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漢字》中國當代作家李恩雲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漢字

漢字的典型特徵即是方正,所以也叫方塊字,整體天闊地方,書寫講究橫平豎直,結構嚴謹有序,大小一致,不管筆畫多少皆自守天地絕不越界。其文字個性上來看趨於內斂而偏於保守,略顯呆板穩定有餘而流動性不足等等等等。當我們寫出這些詞的時候,竟會吃驚的發現這些詞活脫脫不正是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民族的集體性格嗎?我不相信這是巧合,我相信這是千百年來文字塑造的結果,甚至是祖先給我們的授意。也許很多人看了這些詞心裡會不高興,這些詞並不是對我們民族性格的褒揚,缺少了一種酣暢淋漓征服世界的英雄氣概,我們固守疆土無意開拓,即使在我們最強大的時候也僅僅是看好我們的家園。但當我們放眼世界歷史上,那些曾經顯赫一時,光芒萬丈的偉大征服者時會發現,那些偉大的征服者隨着被征服者的滅亡,自己以及自己的文明皆都灰飛煙滅,令人感慨萬端。唯有我中華文明歷盡劫波雖九死一生而終於綿延至今,傲然挺立於我們的固有土地上,我們真的應該感謝我們的祖先崇敬我們的文字。

漢字的另一個特徵就是『會意性』,即表達意思為主要功能,並不跟語言掛鈎,甚至在非常長的時間裡和民眾的語言是完全脫鈎的,即『文言文』,直到近代的白話文運動才和普通大眾的語言結合起來。這確實是個比較特殊的現象,但卻無意間造就了一個影響極其重要的結果:凡中華境內之各部落,各民族,各王國,不管血緣遠近有無關係,不管其語言是否相通,不管其風俗是否相近,卻統統接受了方塊字,久而久之因為文字的相同而推廣成為民族的認同。即便當今如果讓北方人去聽上海話甚至福建話廣東話,其實真的跟聽外語差別不是太大,就算一省之內,比如讓我們魯西人聽膠東話也不差於聽天書,當今尚且如此,那在古代各地語言的差異肯定是更大,然而正是相同的文字把這語言各異的人群凝結在一起,一同成為自覺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或中華民族,是我們的文字像一條帶子把我們擰在了一起。

在此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我們的文字不是會意為主,而是也像歐洲文字一樣由語言拼寫而成,則根據我國境內語言的多樣性,必會出現許許多多種文字,境內各族群差異也必將越來越大,今天的結果極有可能是出現比歐洲的國家還要多的國家和民族!

此時的我已是心潮澎湃迫切的要去殷墟,去甲骨文出土的地方一睹究竟,出的博物館來已是快下午四點,匆匆往殷墟趕去。殷墟位於安陽市區的西部及西北部,分宮殿宗廟區和王凌區兩個部分,其中甲骨文出土的地方位於宮殿宗廟區內。我趕到時景點參觀區已近下班時間,但這無妨,我正好在在景區周圍徜徉漫步,在傍晚的霞光里感受殷商的王者之氣。遠遠望去靜靜的洹河由西往東流淌,到達安陽西側的小屯附近扭頭向南流去,形成一個臂彎,殷商之都便坐落在這個洹河形成的臂彎里,這裡正是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里所記載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所在,商王朝在這裡達到鼎盛。夜宿景區旁邊夜深人靜凝心傾聽,我仿佛聽到殷商子民在一代雄主盤庚的帶領下由遠方向這洹水之岸一路奔來的車馬嘶鳴。幾千年來人們沒去留意這裡沉睡着一個輝煌王朝的身軀,這裡隱藏着中華文明的密碼,這裡竟是迄今所能見的中華文字最早的源頭,其實這一切離我們只僅僅幾米之遙,祖先從未離我們遠去啊。

關於甲骨文的發現是起始於十九和二十世紀的新舊交替之間,也是古老中華邁向近現代社會的新舊交替之間。公元1899年,一位舊時知識分子山東煙臺福山人士王懿榮身患瘧疾,偶然從一味普通的中藥——龍骨上發現有一些細小的刻字符號,憑直覺判斷是一種古老的文字,隨即大量收購這味中藥並進行研究。後又有羅振玉、王國維等學者的加入,經反覆考證最終斷定這是我國商朝時期使用的文字,並多方尋找最終確定其出土的地點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郊的小屯村,因為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故被稱為「甲骨文」。同時比較清晰的考證出歷代商王的世系列表,從而使以往一直處於傳說中的模糊的商朝逐漸清晰的展現於世人面前,可謂「一片甲骨驚天下」。

從1928年起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止,在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領導下,由其所長山東聊城人士傅斯年親自部署,由考古學家董作賓、李濟、梁思永等人主持先後對殷墟進行了十五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還出土了大量青銅器陶器等珍貴文物,發現了多處商朝宗廟宮殿遺址,並在洹河對岸的王凌區發掘了大量商朝墓葬,出土了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一下把一個輝煌的商王朝真實的展現在世人面前

甲骨文及殷墟的發現是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考古的偉大成果,但對於多苦多難的中華民族更是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回首那一段甲骨文被發現的歷史瞬間,我們仿佛清晰的覺察到祖先的英靈於冥冥中護佑着千年的中華。那一段歷史正是清王朝風雨飄搖的腐朽末路,也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這一次和歷史上的幾次亡國似乎都不一樣,西方列強和東洋日本憑藉船堅炮利加之先進的文明成果闖進中國虎視眈眈欲行瓜分之事,堂堂中華就要陷入亡國滅種萬劫不復的境地。那一片甲骨偏偏此時橫空出世,好似我們的祖先拼盡最後一絲力氣,它似祖先圓睜的怒目,又似從遠處傳來的錚錚呵斥:我中華的兒女,你們是有着無比輝煌的過去和無比高貴的血統,如今怎落到這步田地了?如此將有何面目去見祖先?。

一片甲骨帶給人們心靈的撞擊是震撼的,她再一次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中華民族知恥而後勇,幾千年來,甲骨一直被當做中藥材醫治着華夏子孫肉體上的病症,而這一次卻用自己奮力的一搏破土而出醫治了中國人精神上的萎靡和軟骨,這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禮,伴隨着西方現代文明精神的洗禮,中華民族如浴火重生煥發出新的生命,迸發出一股不可戰勝的力量

回首不久之前西方列強憑藉幾千人的部隊就能在一個龐然大物般的帝國攻城掠地,如入無人之境甚至打下帝國的首都北京。然而僅僅幾十年過去,經過歷史與現代雙重洗禮的中華兒女,再一次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瘋狂侵略,卻像浴火重生般的煥發出視死如歸另敵人都不得不敬佩的精神力量,無論在淞滬戰場、台兒莊戰場、武漢戰場、長沙戰場還是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無數中華兒女踏着敵人的鮮血,邁過戰友的屍體與敵人以命相博不曾後退。那罪惡的日本人假如頭腦稍具清醒,就能發現如今的中國人和幾十年前甲午戰爭時已不可同日而語,想滅亡中國只能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千年迷夢,還是應該知難而退為好,最終弄的自己差一點粉身碎骨

誰說歷史無用,誰說文化無用,偉大的力量蘊涵其中。當我走出殷墟走出安陽回首望去,古老的安陽如那一尊方鼎,沉穩厚重而安詳,她像一個看慣了秋月春風的老人不搶不爭,但在我的心目中你是中華第一古都。

[1]

作者簡介

李恩雲,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