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春 會稽蓬萊閣觀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宮春 會稽蓬萊閣觀雨 |
作品名稱:漢宮春 會稽蓬萊閣觀雨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辛棄疾 |
漢宮春 會稽蓬萊閣觀雨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之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有《稼軒長短句》十二卷。出生在濟南,成長期正值中原淪陷,北方人民的災難給他留下深刻印象。[1]
正文
秦望山頭,看亂雲急雨,倒立江湖。不知雲者為雨,雨者云乎。長空萬里,被西風、變滅須臾。回首聽,月明天籟,人間萬竅號呼。
誰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蘇。至今故國人望,一舸歸歟。歲去暮矣,問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見,王亭謝館,冷煙寒樹啼烏。[2]
【注釋】:
①作於嘉泰三年(1203)秋,時稼軒在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任上。會稽:即今浙江紹興。蓬萊閣:在會稽臥龍山下,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上景下情,景為我用,景情合一。或繪景,或懷古,皆不無象徵寄託。上片寫雨晴瞬間變換之景,筆力雄健跳蕩,境界開闊奇壯,稼軒多年蟄居鬱悶之氣,一掃而空,復國大業之成,正有賴於時局之刷新。下片因地懷古,借古喻今之意甚明。結處就眼前景象點染,昔日豪華,而今衰歇,亦足發人深思。
②「秦望」三句:謂秦望山頭亂雲翻滾,急雨傾瀉,直有江湖倒立之勢。秦望山:在會稽東南四十里處,為眾峰之傑。因秦始皇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遂有此名。
③「不知」兩句:語出《莊子·天運篇》:「雲者為雨乎?雨者為云乎?」謂茫茫一片,雲雨莫辨。
④「長空」兩句:謂西風掃盡濃雲,但見萬里長空似洗。變滅須臾:頃刻間變化無常,指雨過天晴。趙鼎《望海潮》詞:「須臾變滅,天容水色,瓊田萬里無瑕。」
⑤「回首」三句:謂月色皎潔,自然界大氣流蕩,引起人間大地千孔萬穴呼嘯共鳴。《莊子·齊物論》:「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惟天作,作則萬竅怒號。」天籟:自然界的響聲,此指風聲。
⑥「誰向」三句:用越國范蠡巧使美人計滅吳事。合以下兩句共參見前《摸魚兒》(「望飛來半空」)注⑨。若耶溪:位於會稽南,相傳為當年西施浣紗之處,亦稱浣紗溪。美人西去:指遣西施西去吳國。麋鹿姑蘇:謂吳國滅亡。昔日姑蘇台已成麋鹿棲游之地。《史記·淮南王安傳》載伍被子言:「臣聞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游姑蘇台也。』臣今亦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姑蘇:姑蘇台,在今江蘇蘇州城外姑蘇山上。當年吳王得西施後,築姑蘇台,與西施宴遊其上。
⑦「至今」兩句:謂至今越人猶盼范蠡和西施乘船歸來。故國:即指會稽。春秋時,越國建都於此。舸(gě葛):大船。歟(yú魚):表疑問的語助詞。
⑧「歲雲」兩句:謂時將歲暮,人問何不奏樂歡娛。歲雲暮:一年將盡。云:助詞無義。鼓瑟吹竽:奏樂。《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瑟、竽(即大笙):分別為古代的弦樂器和管樂器。
⑨「君不見」三句:謂昔日風流一時的王、謝亭館,而今卻是一片荒涼淒冷景象。王亭謝館:王、謝兩家為東晉時代的豪門大族,他們的子弟大多住在會稽。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當時名流四十餘人曾盛會于山陰之蘭亭,修祓禊之禮,並作《蘭亭序》。大政治家謝安曾隱居會稽之東山。此處的「王亭謝館」,泛指王、謝子弟在會稽的遊樂場所。
附:姜夔和韻詞(見《白石道人歌曲》)
汉宫春
次韻稼軒蓬萊閣
一顧傾吳,苧蘿人不見,煙杳重湖。當時事如對奕,此亦天乎。大夫仙去,笑人間、千古須臾。有倦客、扁舟夜泛,猶疑水鳥相呼。 秦山對樓自綠,怕越王故壘,時下樵蘇。只今倚欄一笑,然則非歟?小叢解唱,倩松風、為我吹竽。更坐待,千岩月落,城頭眇眇啼烏。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3]
隱居生活
1178年決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定居。1181年冬,41歲的辛棄疾因受-被免職,歸隱上饒。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陳亮從故鄉浙江永康專程拜訪辛棄疾,兩人於鉛山長歌互答,稱第二次鵝湖之會——辛陳之晤(見後文「名士相會」);鵝湖之會後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
1203年,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慷慨激昂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宋寧宗開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時年六十五歲,登臨北固亭,感嘆對自己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篇傳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離職,辛棄疾懷着滿腔憂憤回瓢泉。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開禧三年秋天,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着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享年68歲。據說他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康熙濟南府志·人物誌》)。後贈少師,諡號忠敏。[4]
主要作品
辛棄疾現存詞600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其詩集《稼軒集》已佚。清人辛啟泰輯有《稼軒集抄存》,近人鄧廣銘增輯為《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詩》錄有其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