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族小吃煎餅(紀昀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族小吃煎餅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漢族小吃煎餅》中國當代作家紀昀清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漢族小吃煎餅

山東日照著名漢族小吃煎餅食用方便,便於保存。餅薄如紙,色調微黃,質細香甜,柔軟可口,營養豐富。尤其以小麥為原料製作的煎餅,配以鮮嫩豆腐和辣椒,更是美味可口。

「關中煎餅」是陝西省一款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風味食品,其特點是鬆軟滑爽,面菜合食,味道和諧,芳香宜人。春夏之交關中人家常善做煎餅,調劑初春、冬日之飯食單調。夏天,關中人最愛吃煎餅。夏日天長,農村午飯習慣吃麵食,吃畢後「歇晌」,關中人稱烙煎餅為「攤煎餅」。用上好關中產小麥面,加水調成糊狀,少許精鹽、鹼、韭菜、鮮花椒葉切碎撒入麵糊中待用。關中農村傳統的攤煎餅,爐灶用農家土灶,麥秸火最為適宜,講究用麥秸火,而且最好是用當年的新麥秸。麥秸火柔而均勻,烙出的煎餅不焦不糊,不生不老最佳。炭火太硬,容易烤糊烤焦,而且不易平均分配火力,麥秸火正好可以避免這些缺陷,屬於微火,加之是就地取「柴」,用起來十分方便。煎餅配菜多有醋溜洋芋絲、炒雞蛋、黃瓜切絲、炒粉條、醋溜綠豆芽、雞蛋炒青辣子、豇豆炒肉末等,調料汁:油煎蒜泥、油潑辣子,醬油、香醋、香油調成汁。吃時攤開煎餅,將以上配菜捲入煎餅中,沾着調料汁食用,或者簡單一些,蘸上油潑辣子蒜水,亦十分有味。還有的人乾脆什麼也不要,拿起便吃,方能品出濃厚傳統關中家常飯風味,倒也突出了煎餅的本來味道。

東北有一句歇後語:「賣煎餅的賠本——攤大了。」說的就是煎餅的厚度,攤煎餅的最高境界是其薄如紙,其色透明,麵糊均勻,火候恰當。當地人說,攤煎餅是一門手藝活,關鍵在於火候的把握和刮板的使用上,恰到好處的火候,就會使烙出的煎餅奇香無比,鬆脆正好,刮板是掌控着煎餅的薄厚程度。攤煎餅的材料一般用玉米、高粱米、小米等,用小磨磨碎,和成粥狀,發上幾天,待有微微的酸味,便可上烙鐵開攤。攤煎餅的鏊子更是有講究,是一塊帶三足支起的生鐵,鐵片中間微凸,下可升火加熱,待到中火紅鐵黑幽幽的顏色時,用勺子盛一勺麵糊,澆在加熱的鐵上,用刮板一刮,輕輕冒起熱氣,稍等片刻,煎餅就成了。

小的時候,因為小麥產量低,白面極少,加上那是個一切物資都很匱乏,買什麼都憑票供應的計劃經濟時代。那時不僅糧食緊缺,食用油也不像現在這樣豐富。吃油也是春節前買的豬板油熬製一下,存在碗裡、壇里、罐里等供來年食用。因而只有春節時,才能吃上白麵粉包的餃子,逢年過節或是有客人時,能吃上一頓白面饅頭或撈麵條。能吃上黃澄澄的純玉米煎餅,就是不賴的家庭了。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傍晚,無論多忙父母或奶奶都會動手洗些菠菜、紅蘿蔔,再找來擦床,把紅蘿蔔擦成細細的蘿蔔絲,把菠菜剁碎放在面盆里。然後舀些玉米面,加些食鹽、自製的五香粉等調味料後,加些水把這些東西和成糊狀。之後,端出來一碗春節前過了油之後的脂油,油上面放着一個能握住的斜削的當油擦的白蘿蔔頭兒。然後準備好麥秸、豆杆兒、樹葉等鬆軟乾燥的柴禾,找來三塊磚頭,支起鏊子,點着火開始攤煎餅。小的時候,我們只能看着奶奶或母親獨自一人攤煎餅;大些的時候,奶奶或母親會喊我們幫忙燒鏊;再後來奶奶或母親攤煎餅時,我們都會爭着燒鏊。只是因為掌握不好火候,不是火太大,就是火太小。不是一邊燒得過熱,煎餅煳了;就是一邊燒得太涼,煎餅拔不下來。因而燒鏊時,弄不好還會受埋怨或挨幾下奶奶或母親的小擀杖。之後,奶奶或母親會教我們咋燒鏊。柴禾不能文成一蛋子,要散開,這樣不僅不會有多大煙氣,火勢也均勻。攤出的煎餅才好吃。燒鏊也同上學和干別的事一樣的用心去做,才會做好。聽着奶奶或母親的話,看這奶奶或母親會先拿着那塊兒白蘿蔔,在碗裡輕輕摁一下,然後,在熱了的鏊子中間熟練地劃幾下,然後,用勺把活好的麵糊倒在鏊子上,隨後用鍋鏟把麵糊攤勻。等麵糊凝固一會兒後,奶奶或母親會再擦一遍油,然後翻過來。等起了泡,發黃時,再用鏟子起出來,放在盆里或是高粱稈做的鍋排上。看着奶奶或母親熟練而又敏捷的動作;聽着糊子在熱鏊子上的「吱啦」聲;聞着鏊子上撲鼻的香氣,吃着掉下的碎煎餅片;雖然有時候被煙熏得直流眼淚,還會咳嗽幾聲;有時候攤完煎餅後滿頭都是煙灰。但是,吃着那軟又薄又酥香可口的金燦燦的煎餅時,心裡別提多高興了。因為,煎餅趁熱吃的時候味美可口,因而不等第二張煎餅攤熟,我們兄妹幾個就三下五除二把第一張吃個精光。就這樣攤着吃着,攤到最後,盆里或鍋排上不剩幾張煎餅。因而攤煎餅是個又苦又累的技術活累兒,比烙饃還要費工夫,還不顯功。那時,不會想着將來自己長大後,也要自己動手攤煎餅。只管奶奶或父母攤熟了拿着吃。改革開放之後,農村的生活條件也逐漸有了改善。不僅粗糧吃得少了,副食品等也都有了改觀。攤煎餅時用油不會像從前那樣了。就這樣,我們姊妹幾個,年年吃着奶奶或母親烙的煎餅漸漸長大了。結婚後,每年二月二前夕,偶爾地也會吃上母親攤的煎餅。更多時候是妻子和我自己動手攤煎餅,也會讓父母嘗嘗我們攤的煎餅。我們攤煎餅時,有時會找些柴禾和磚塊兒,支起鏊子。更多的時候,會把鏊子或平底的煎餅鍋放在煤爐上。再後來有了電餅鐺。攤煎餅不僅方便多了,也快多了,節省了不少時間。即便有一年妻子因為忙碌,或是忘了攤煎餅,我也會自己也學着攤煎餅。母親先教我和麵糊:麵粉不能用加了小蘇打會發酵的麵粉。不然煎餅上會發很多小洞,而且會很厚。再者加水少了麵糊會稠。不好攤勻攤薄;加水多了煎餅又會太軟,容易碎。調料什麼都齊了之後,再打上一個或兩個雞蛋,(畢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雞蛋也不像從前那樣稀缺)這樣攤出來的煎餅會很筋道。攤煎餅時,一是油不能少,油少了,會焦,會冒煙。二是不能很翻,因為容易翻碎。有時,嬸嬸也會來指導一下。

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再也不吃那金燦燦、蓬蓬鬆鬆、鮮鮮的、嫩嫩的、還帶點甜絲絲的味道的玉米面煎餅了,取而代之的是優質的小麥面煎餅。千百年的鏊子已悄悄退入歷史,繼之興起的是優質高效省時省力的煎餅機,而且,人們又在傳統工藝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探索,推出了色鮮味美、吸引眼球、富含營養、誘人垂涎的蔬菜煎餅、水果煎餅、雞蛋煎餅、肉香煎餅等等等等,酸的甜的,辣的鹹的,品類齊全,花樣繁多!

如今吃煎餅也是很平常的事了。想吃了隨時都可以做。因而,你可以在村頭看到有的人卷着煎餅,邊吃邊在那兒下象棋或者打撲克牌;有的人一邊卷着煎餅吃,一邊扛着鋤走向自家的田地下;還能看到背着書包的學生,手拿着煎餅邊吃邊往學校跑;一些非常和睦的鄰里之間,如果你到了他家或者他到了你家,只要彼此很相熟,或者來往非常密切,到對方家時,只要說餓了,你就可以在對方家裡卷上一張煎餅,隨意地吃上幾張。

轉眼又到了攤煎餅的時候,二月二,煎餅香。飄香的煎餅里,蘊藏着我們童年的快樂,甜蜜和溫馨。飄蕩着奶奶和父母對我們太多的愛憐與呵護。伴着每年的煎餅香,兒子也漸漸長大了。我的奶奶卻早已不在了,我們再也吃不到奶奶攤的煎餅了。如今,母親的身軀也不再挺拔。奶奶和父親再也吃不到我攤的煎餅了。只有在夢中,我自己攤的煎餅讓他們吃,但是,這夢中的一切,都會在我的呼喚聲中消失。

[1]

作者簡介

紀昀清,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