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景帝悔殺晁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景帝悔殺晁錯,皇帝故事。[1]

故事內容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


在這個時期,晁錯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採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漢文帝前15年(公元前165年),文帝為選拔良才,親自策問考試,晁錯以優異的答卷被文帝提升為中大夫。隨後,晁錯又上書文帝,談論應該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問題,以及如何來改變這一現實的法令,上書共有三十篇。


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用他的意見,但卻非常賞識和器重晁錯的才能。


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闢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採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其受寵程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當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年幼,大量的領地都分封給同姓諸侯王,僅封給齊國就七十多座城,封給楚國四十多座城,封給吳國五十多座城,這三個領地占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面積,而得封的這三個領地的並非嫡親的諸侯王。隨着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發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又加上文帝在世總是以寬厚待人,不忍心對他們加以懲罰,所以,到了景帝稱帝,這部分諸侯王們則更加驕橫了。


故此,晁錯勸景帝說:「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


晁錯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輔佐君主執掌朝政,削弱諸侯王的封地,疏遠皇室的骨肉之親,人們的議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晁錯說:「只能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無法尊貴,國家不得安寧。」他的父親說:「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便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果然,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先前,晁錯一直與吳國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說過話。等到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不再追究袁盎的責任,而把他降為平民。


吳、楚為首叛亂之後,晁錯對御史丞、侍御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說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景帝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叛亂的有關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說:「如果在吳國叛亂前來審查袁盎,可能會有助於中止叛亂密度,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麼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度。」


晁錯猶豫不決。


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求見朝廷中與晁錯有矛盾的官拜為太子詹事之職的竇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面見景帝,當面說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前來朝見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錯研究出兵征討叛軍所需軍糧的問題。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說:「吳、楚叛亂,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他一直準備到年老白髮才舉兵叛亂,如果他的圖謀沒有計劃出萬全的把握,能貿然行事嗎!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王確實有采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麼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自然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及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


晁錯聽之,也馬上贊成地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採取什麼妙計?」袁盎回答說:「請陛下讓左右侍從迴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一人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很順從地邁着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一再向袁盎問計,袁盎回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


現在的對策,只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布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麼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說:「我想出的只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國的準備。


過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相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覆說:「同意所以判決。」可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錯,欺騙讓他坐車巡察東市,於是,晁錯穿上朝服到東市巡察,結果到了東市就被腰斬了。


謁者僕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景帝上書分析回報戰爭的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中而來,聽到晁錯被殺,吳國和楚國的兵撤了沒有?」鄧公說:「吳王準備叛亂已有幾十年了,當初,文帝在位時,陛下您為太子,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您飲酒、博弈,但在博弈的過程中,吳太子與您爭執棋路態度不恭順,被您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死,朝廷送吳太子靈柩回吳國安葬,吳王不收,又將其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從那時起,吳王就產生了謀反的念頭。


幾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削奪了他的封地,吳王要殺晁錯只不過是他舉兵叛亂的藉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啊。再說,朝廷殺晁錯,天下的士大夫還敢向朝廷進言嗎!」景帝說:「這是為什麼?」鄧公說:「晁錯憂慮諸侯王國勢力過於強大了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請求削減王國的封地,從而尊崇朝廷,這本來是造福萬世的好事。計劃剛剛實行,他本人突然被殺。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我個人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於是,漢景帝深深地感嘆說:「您說得對,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三個月後,吳、楚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七國的諸侯王皆自殺或被處死。這七國的諸侯王分別是吳王、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川王、濟南王。齊王開始也與吳、楚有串聯,但後來迫於形勢,又舉兵抵禦叛軍。七國叛軍平定後,齊王害怕,也服毒自殺。而袁盎卻從此成為景帝所依賴的直接參預朝政的大臣。六年後,因阻礙與景帝一母所生的梁孝王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被梁孝王派人暗殺。

視頻 

一段千古的師生對話晁錯與漢景帝

參考資料 

  1. 漢景帝悔殺晁錯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