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陽陵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陽陵博物館 》(Hanyangling Museum),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北郊的渭河之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它依託西漢景帝與王皇后同塋異穴合葬的陽陵陵園而建,是一座巧妙融合現代科技與古代文明、歷史文化與園林景觀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中國占地面積最大的博物館。經過三十多年的考古勘探發掘,現已探明,漢陽陵主要由帝陵陵園、後陵陵園、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刑徒墓地以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
簡介
漢陽陵博物館是一座建築風格獨特、裝飾精美、陳列手段先進的現代化綜合博物館。其建築採用下沉式結構,充分保護了陵園的整體環境風貌。在1600平方米的展室內陳列着近多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1800件文物精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陽陵是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上 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
1990年5月以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漢景帝陽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測繪、鑽探、發掘和研究,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發掘研究成果。陽陵陵園平面呈不規則葫蘆形,東西長近6公里,南北寬1至3公里,面積約12平方公里。由帝陵,後陵,南、北區從葬坑,刑徒墓地,陵廟等禮制建築,陪葬墓園及陽陵邑等部分組成。帝陵座西面東,居於陵園的中部偏西;後陵、南區從葬坑、北區從葬坑、一號建築基址等距分布於帝陵四角;嬪妃陪葬墓區和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南北兩側,左右對稱;刑徒墓地及三處建築遺址在帝陵西側,南北一字排列;陪葬墓園棋盤狀分布於帝陵東側的司馬道兩側;陽陵邑則設置在陵園的東端。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唯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文物舉例
南闕門是帝陵陵城四門中的南門,也叫朱雀門,由兩組對稱相連的三出闕建築組成,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帝陵陵闕建築遺址[2]。
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外觀是一座仿漢式闕門建築,既完整地將現存的遺址加以保護,又將漢代帝王享用的三出闕高台建築雄偉高大的風貌展現給遊客;同時,在近2000平方米的展廳內,系統地介紹了中國歷代闕樓建築發展演變的歷史。
塑衣式彩繪男立俑:男立俑高63厘米。從頭頂有殘損痕跡和兩頰有絲帶垂至頜下等情況來看,該俑原應頭部戴冠,至於冠的式樣,因出土時殘損,已無從考證。陶俑的髮式為前額中分,再由腦後挽至冠下梳成髻。陶俑由內至外身着三層右衽曲裾深衣,最外面一層為白色,衣領、袖口、衣襟等處皆有紅色錦緣。雙足穿方頭履。陶俑天庭飽滿,面龐圓潤,眉目清秀,唇上有須,呈八字外撇狀,緊閉雙唇,顯得安靜閒適又恭謹唯命。
塑衣式彩繪跽坐女俑:跽坐女俑高41厘米。粉面含春,丹鳳眼目視前方,鼻樑挺直,櫻桃小口點朱丹,黛色眉,髮髻施黑彩,容貌俏麗。女俑由內至外共着黃、白、紫色三重曲裾深衣,袖口、衣襟處錦緣用彩色紋錦鑲邊,衣着華麗。其姿勢為跽坐狀,雙手平伸,可能原持有器物,器物已佚,似在侍候主人宴飲。是訓練有素、恬靜端莊的侍女形象。
陶狗:身長30厘米,高20厘米。兩耳直豎,雙目略外鼓,嘴巴較粗短,身軀肥碩,四肢粗壯,尾巴上卷。造型生動,刻畫傳神,給人以凜然不可侵犯之神態。
陶山羊:身長39厘米,高29厘米。灰陶質,局部保留有白色彩繪痕跡。柱形腿,扁圓身軀,豎耳,鬍鬚下垂,小尾上翹,神態自若。頭上的木質犄角已朽,留有插角的兩個圓孔。
陶綿羊:身長36.5厘米,高44厘米。身軀肥胖,四肢細長,兩耳斜垂,口微張,臀肥大,尾下垂。神態安詳,呈現出一幅溫順可愛之態。
着衣式武士俑:為陶質,高約62厘米。顏面、體表塗橙紅色,有如真膚色;頭髮、鬚眉、瞳仁,均顯墨黑。原本穿有絲或麻質衣物,安裝有木質胳膊,但因深埋地下,年代久遠,衣物及胳膊都已腐朽,出土時便以裸體斷臂的姿態面世。
視頻
漢陽陵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批)名單、地區、批次全在這裡了(中)!,搜狐,2018-01-06
- ↑ 穿越時空感受西漢皇帝的多彩生活,搜狐,20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