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汕頭市天主教若瑟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汕頭市天主教若瑟堂位於金平區外馬路,始建於1908年,是由法國神父都必師主持,在鹽埕片區今紅星巷2號(原24號)建成一座面積400平方米的舊式貝灰結構教堂,名若瑟堂。該堂是汕頭市區天主教主教樓,曾是汕頭歷史上第一座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

教堂簡介

1922年8月2日,汕頭遭受大風襲擊,房屋倒塌無數,「主教樓」卻依然完好無損。本土才認識到混凝土(洋灰)的長處,開始接受「洋灰建築」。

若瑟堂1999年重建,為鋼筋水泥結構,其首層是停車場,第二層是禮堂,第三層是主祭聖堂,四、五層為近似「U「字形聖堂,六、七層是羅馬式圓頂作鐘樓,總高度近38米,堂內設有2000多個座椅。現為汕頭市區天主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唯一場所。

建築風格

基督宗教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堂建築[1],在人類建築藝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種教堂建築隨着基督宗教的歷史演進而不斷改變、更新,從而體現出不同的建築藝術風格。大體而言,教堂建築經歷了從最初的「地下教堂」和「宅第教堂」到「巴西里卡式」、「羅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斯拉夫式」、「文藝復興式」、「宗教改革式」、「巴羅克式」、「羅可可式」,以及「新哥特式」[2]等現代風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