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寶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汗血寶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 經過了三千多年的培育。它來自古絲綢之路的土庫曼斯坦。汗血寶馬本名阿哈爾捷金馬,此馬產於土庫曼斯坦科佩特山脈和卡拉庫姆沙漠間的阿哈爾綠洲。中國《史記》中記載,張騫出使西域,歸來說:「西域多善馬,馬汗血。」故在中國,兩千年來這種馬一直被神秘地稱為:「汗血寶馬」。 中國《史記》稱土庫曼斯坦為大宛國。
與中國的淵源
在中國最早的記載
中國對「汗血寶馬」的最早記錄是在2000年前的西漢,漢初白登之戰時,漢高祖劉邦率30萬大軍被匈奴騎兵所困,兇悍勇猛的匈奴騎兵給漢高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而當時,汗血寶馬正是匈奴騎兵的重要坐騎。
漢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心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在中國的發展
古代中國戰爭不斷,良馬是戰爭不可缺少,也是戰勝的因素之一。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大量「汗血寶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着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宣稱「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餘汗血寶馬1000多匹。
引進了「汗血寶馬」的漢朝騎兵,果然戰鬥力大增。甚至還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漢軍與外軍作戰中,一隻部隊全部由汗血寶馬上陣,敵方人數眾多,刮目相看。久經訓養的汗血馬,認為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對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馬,見汗血寶馬高大、清細、勃發,以為是一種奇特的動物,不戰自退。
汗血寶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從史料看,「汗血寶馬」因自身的缺點而造成後人的棄用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寶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相對說起來負重能力不強,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騎馬作戰,身批甲冑、手提兵器,總重相當大,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並且由於馬具的原因,汗血寶馬不能駕轅,而粗壯的蒙古馬則無此劣勢,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汗血馬的特徵
汗血寶馬常見的毛色有淡金、棗紅、銀白及黑色等。汗血寶馬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善解人意,長途行軍,是馬匹中的絕對「美男子」。
關於 「汗血」的秘密,人們直到近代才對此得出相對科學的解釋。
其一為病馬說,認為一種名為多乳突副絲蟲的寄生蟲是導致汗血的罪魁禍首,這種寄生蟲在宿主皮下形成血痂,馬匹的奔跑過程會加快血痂出現,並迅速導致皮膚破裂出血。血珠與汗珠形狀類似,故被稱為血汗病。
其二為錯覺說,即阿哈爾捷金馬的皮膚較薄,奔跑時,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容易被看到,其肩部和頸部汗腺發達,對於棗紅色或栗色毛的馬,出汗後局部顏色會顯得更加鮮艷,給人以『流血』的錯覺。[1]
汗血馬,土庫曼斯坦的驕傲
目前,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記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歷史上大都作為宮廷用馬。亞歷山大•馬其頓、成吉思汗等許多帝王都曾以這種馬為坐騎。
全世界汗血馬的總數量非常稀少:一共只有3000匹左右,其中有2000多匹在土庫曼斯坦。因此被土庫曼斯坦奉為國寶,並將汗血馬的形象繪製在國徽和貨幣上。曾多次作為國禮贈給外國領導人。近年土致力於向國際市場介紹阿哈爾捷金馬。目前國際市場上,汗血寶馬的售價十分昂貴,通常每匹幾十萬美元,有的身價甚至高達1千萬美元。
參考資料